从事古建修复40余年 吴书瑞:恢复古韵就是最好的文保

2019-05-17 09:53: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刘名洋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气温接近30℃,吴书瑞和往常一样,头戴鸭舌帽,站在脚手架上,手拿画笔在古建筑上一笔一笔地描绘着。衬衫已经被汗水浸湿,在外人看来极具耐性的工作他早已习以为常。

  北京安海之弋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彩画工作室主任吴书瑞介绍,全年365天,他几乎每天都在研究和修复中度过。从事古建修复工作40余个春秋,吴书瑞先后参与了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等国内外诸多文保工程的修复工作,“喜欢这一行,每当古建工程项目的修建工作完成,原汁原味地留住古风和传统文化,我心里都特有成就感。”

  如今,吴书瑞把研磨古建绘画所用的天然矿物质颜料,用在了“金韵葫芦”的创作中,将葫芦赋予时代文化气息,让其成为工艺品,走进千家万户。

点击进入下一页

  吴书瑞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运用在“金韵葫芦”的创作中。受访者供图

  沥粉不润滑被师傅要求重做

  吴书瑞的爷爷是一名雕刻工匠,谈起古建修复,吴书瑞至今不忘祖辈对他的影响。“把古老的技艺用在满足新的社会需要上,就是传承。”对于从事古建修复工作的吴书瑞来说,爷爷的这句话也是他至今坚持从事古建修复行业的一个原因。

  受爷爷的影响,吴书瑞从小就对传统技艺感兴趣,5岁便开始学习书写与绘画。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还是学徒的吴书瑞在师傅的指导下尝试在建筑物上沥粉作画。

  吴书瑞说,调沥粉关键在于把握好加水量,冬天滴水成冰,吴书瑞入行不久经验不足,总感觉沥粉不如平日润滑,不知不觉,水就加多了。

  “这哪成啊!沥粉沥不好,刷色、贴金都白费,铲了,重新做!”平日慈眉善目的师傅大发雷霆。吴书瑞心里委屈又不敢顶嘴,只好返工。事后,吴书瑞才体会到师傅的良苦用心,“这是在教我精益求精呀。”吴书瑞说,老匠人的精益求精,就是现在常说的“工匠精神”。

  出身于工匠世家的吴书瑞,已从事古建修复工作40多个春秋,参与了国内外诸多文物保护和仿古建筑营造工程。故宫博物院的乾隆花园、天坛的长廊和双环亭、中南海瀛台、天安门城楼……都默默地记录下这位匠人的坚韧与付出。

  恢复文物古韵就是最好的保护

  吴书瑞告诉记者,上得了脚手架,坐得了冷板凳,是做古建彩画的基本功。更苦的,其实还是“学”。

  出身于工匠世家的他很庆幸自己中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了古建公司,和老师傅学习古建彩画。但真正画画儿却是10年以后。“头三年干最苦最累最单调的基础活儿,出徒后学三年‘规矩活儿’,最后学三年绘画的活儿。真是十年磨一剑,才真正感受到绘画的魅力。”

  他记得有一年三月在无锡《水浒》影视城工地,乍暖还寒,每天攀爬脚手架,距离地面十余米作业。当手被冻僵了,就放在大衣中暖一暖,再接着画。“当地有句俗语,冰人不冰木。虽然春天临近树木发芽,但当时给大部分人都冻坏了。”

  “这是一个学起来难、干起来苦的行当,我们很多同事学着学着就改行了。”吴书瑞坦言,如今的古建修复行业没有什么盈利,他所在的公司也不例外。他之前在一家建筑行业的国企工作,因仿古建筑的社会需求量增加,公司业务转变为仿古建筑的彩绘,“仿古建筑方案设计起来简单,工序少,使用化工颜料,利润也大。但这不是我当初学习古建修复的初衷。”

  就这样,吴书瑞放弃了享受高薪待遇的国企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家初创型私企,投身于古建修复工作当中,“古建修复成本高,其最大的价值与意义就是让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更了解历史,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吴书瑞说,古建修复这份工作没有创作可言,全是模仿与继承。而最好的古建修复和保护就是让古建恢复原貌,透着传统气息,品起来原汁原味。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