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 烽火台如何起到传递军情的作用呢?

2018-11-20 16:36:50 来源:中工网 作者:李丹 责任编辑:田苑淯颖 字号:T|T

位于西北边塞要地的烽火台遗址 新华社/TAKEFOTO供图

  烽火台是古代边陲瞭望报警的军事设施,一直使用了两千多年。在古代,烽火台如何起到传递军情的作用呢?

  烽火台建在边境线上,或五里,或十里一座,距离不一,根据地形,以形影相见为准。为开阔视野,烽火台都选择“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亦于平地高回处置”。每座烽火台派有数名士卒专司管理。一旦某个烽火台发现敌情,就立即以烽火向邻台报警,这样烽烽相传,一座接一座地用烽火为信号,一直传递到边郡守军,根据烽火所表示的敌情,立即派兵抵抗。

  汉唐两代,烽火台规模最为庞大,沿边联络,延绵相接,各有统辖,自成系统。汉代边境,郡太守下有都尉;都尉之下有侯官(相当内地的县令);侯官下设侯长(相当于乡);侯长下设燧长(相当于内地亭长),每燧之下管辖若干个烽火台,设戍卒3至20余人不等。

  古代烽火台报警信号大约有六种,即:烽、表、烟、苣、积薪和鼓。其使用方法,历来说法不一,约而言之,烽、表、烟为白天使用的信号,在现存简牍及史籍的记载中,常以“举”字相示;苣和积薪在黑夜使用(积薪有时也在白天使用),加以“燔燃”成火,以火光示警;鼓则昼夜兼用。“烽”用“兜零”(兜笼),将柴草装填其中,悬挂在桔槔(似近代的吊杆)顶端,平时低垂;发现敌情,立即点燃生烟并悬杆高举,以烟报警。“表”以布为之,红白二色相间,十分醒目,白昼用以悬拄示警。“烟”除举烽生烟外,还可以通过燃烧堆放在一起的柴草产生,有些地区则用狼粪或牛粪,狼粪最佳,燃烧后其烟直耸易见,微风吹之不斜,唐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中“孤烟直”即投狼烟。积薪,即堆成一堆的柴草,又称“燧”, 点燃后有烟有火,可昼夜兼用,但因其耗柴多,故多用于夜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