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白大褂百余年来的“角色转换”

2018-04-04 21:58:40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白连夜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白连夜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这是个与医护人员相关联的日子。

  医护人员被称为“白衣战士”,“白大褂”是这个职业的代名词。其实,白大褂穿在医生身上不过百余年,却经历了从自身防护到保护病人的“角色转换”,引发了从“隔绝细菌”到“可能传播疾病”的激烈争议。

  1

  医生最早身穿灰黑长袍

  曾经,医生的着装并没有统一要求,但在非常时期,战斗在疫情一线医生还是使用过统一的“标配”。

  中世纪时期,一种烈性传染病——“黑死病”,肆虐欧洲,因为不明传染源,隔离、奔逃都无法有效阻止疫情扩散,使整个欧洲全面陷入恐慌,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来自上天的惩罚或是巫女的魔法。

  为了防止在接触患者过程中感染,出现了最初的生物防护服,造型相当狂野,穿上防护服后的医务人员被称为“鸟嘴医生”或是“瘟疫医生”。关于这套装备的完整描述,1619年一位名叫查尔斯的法国医生首次记载:“面具的鼻子形似一个鸟嘴,有半英尺长,两个鼻孔旁边都各有一个孔,里面装满了香水。鸟嘴里填充了很多种净化空气、保证呼吸的草药。在大衣下面,我们会穿上山羊皮的靴子、与靴子连为一体的皮裤以及一件被塞进裤子里的短袖皮衣。帽子和手套也是用同一种皮做的……我们还会戴上护目镜。”因此,人们通常认为“鸟嘴医生”这一说法是查尔斯的杰作。除此之外,一根长长的木棍也是这套服装的必备品,医生手持长棒,用于挑开患者的衣物查看病情,大大减少了身体的直接接触。

  由于当时的疫情异常凶猛,“鸟嘴医生”的恐怖装扮除了避免医生受感染外,还被赋予了吓走病魔的用意,甚至17世纪还有一首诗将此描述为“一股高尚的力量”。

  实际上,鸟嘴面具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在凶猛的疫情中,还是有大量的病人和医生丧生。也有人将这种装束解释为,与欧洲千百年阴魂不散的黑死病有很大关系,黑色是忧郁与死亡的象征,见到穿黑色长袍的医生也基本宣告生命的终结。

  虽然这种装束实在恐怖,但它也是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见证,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它成了蒸汽朋克风的象征,最著名的就是威尼斯狂欢节上的传统特色面具之一,甚至还被用在时尚圈或是拍成电影。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的医院里到处都是身穿灰黑长袍的医生,以及身着黑色修女服、脸上还戴着面罩的护士,气氛极其压抑。为什么把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设计成灰黑色?原因有点儿自欺欺人,当时人认为灰黑色可以隐藏“肮脏的污秽”。因为现代微生物学与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人们只是认为工作服是用来防尘的,让它们看起来没那么脏,所以一件衣服穿到坏都不会清洗、消毒,导致了每年有大批患者因院内感染而死,但是当时的医生并不知道病人是因他们衣服上的细菌感染致死的。

  2

  “消毒灭菌”理念下出现白大褂

  西医起源于欧洲。19世纪,欧洲外科医生在做手术时穿得像个绅士,头戴礼帽,身着普通西装外套,只是对外套袖子处的纽扣进行了重新设计,方便他们在不脱外套的情况下撸起袖子做手术,有的医生为了防止患者喷出的血液弄脏自己的衣服,甚至穿上了屠夫的围裙。而且,当时尚没有麻醉术,手术室仿佛屠宰场,到处充斥着哀嚎和血腥,为了减轻患者痛苦,手术医师不得不“快刀斩乱麻”,野蛮中透着无奈。随着麻醉术的逐步完善,各种类型的外科手术才开始蓬勃发展。

  1856年,法国里尔一位心急如焚的酿酒厂厂主找到微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请求他帮助寻找原本纯正的葡萄酒一两天之内全部变酸的原因。巴斯德发现,“元凶”就是乳酸杆菌。只要把酒放在五六十摄氏度的环境里保持半小时,便可杀死酒里的乳酸杆菌,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杀菌法”,也叫“巴氏灭菌法”。时至今日,很多领域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如牛奶。后来又经过几年研究,巴斯德用鹅颈烧瓶实验证明,细菌只能来自细菌,不可能凭空产生。也正因为这个发现,人们才知道伤口的腐烂和疾病的传染,都是细菌在作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