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的意义在一小时之外

2018-03-27 20:44:33 来源:光明网 作者:朱昌俊 责任编辑:靳不贰 字号:T|T

  日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鸟巢体育中心举行,北京鸟巢、水立方及深圳海岸城等全国各城市地标性建筑在20:30分熄灭灯光。

  “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这项活动发起于2007年,今年也是该活动进入中国的第10年。在节能与环保的重要性日益突显的今天,“地球一小时”虽然得到了世界各地的欢迎和提倡,却也引发了争议和质疑。

  这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关灯一小时真的节能吗?最新的报道称,就单个家庭而言,关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占一年耗电量的比例非常有限。就社会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的耗电量同样微乎其微。

  二是,不少人担心,“地球一小时”集体关灯的行为,是否会造成瞬时电压波动导致供电线路瘫痪,给电网造成过重的负担?事实上,与每天早上八九点工厂开工的这一升、半夜停工这一降对电网构成的冲击相比,“地球一小时”带来的电网负荷影响非常有限,加之电网具备一定的调节能力,“地球一小时”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上述争议或疑问的澄清说明,“地球一小时”的节能效果其实非常有限,也不会造成对电网的损害。不过,厘清了这些,才能真正利于我们认识到这项活动的实质意义所在。

  应该说,长期以来,不少人对“地球一小时”意义的认知,是浅显甚至功利的。“地球一小时”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激发人们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感。也就是说,熄灯一小时只是形式和手段,普及环保观念,激励环保行动才是目的。

  其实,所谓的争议和质疑,也并非对活动本身的否认,而是对活动究竟有多少效果的一种疑惑,它所对应的恰恰是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的环保焦虑。活动的效果,显然不能仅仅指望那一小时来实现,而是要看它能够带来怎样的触动和改变。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