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烧前的翻译插曲:清廷满城找人译夷文

2016-07-18 10:17:44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1860年8月,英国专使额尔金和法国专使葛罗率领英法联军2.5万人并173艘军舰大举侵华。联军从北塘登陆,8月24日占领天津,京师门户洞开,蒙古亲王僧格林沁被迫率军退守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一线。面对这一危局,咸丰皇帝派怡亲王载垣等前往张家湾与联军议和。正是在此,一个英军翻译出身的谈判代表引发了一场重大危机。

  是翻译还是主谋?

  这个翻译名叫巴夏礼,是个中国通,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就担任英国驻华公使濮鼎查的随员,此后在厦门、上海、福州英国领事馆里当翻译。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亚罗号事件”发生时,巴夏礼就极力鼓吹对华用兵。1856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巴夏礼还一度担任代理广州领事,在广州风光一时。

  对于清政府而言,巴夏礼早就臭名昭著,在他担任代理领事期间,清廷就将其以重要人物对待,两广总督黄宗汉在给咸丰皇帝的奏折中称,“不去巴夷,粤难未已”,并且公开悬赏捉拿巴夏礼,“生擒巴夏礼者,(赏)数万,杀毙者,数万”。等到英法再次北上,巴夏礼又不断出现在交涉场合,表现傲慢,言辞狂悖,使得咸丰和前方谈判大臣认定,巴夏礼就是英法联军的“谋主”。

  这一判断给了清廷主事者一个“误导”,即一旦谈判破裂,可以擒贼先擒王,一举拿下这个“谋主”,从而在战与和上处于有利位置。正如怡亲王载垣所言,巴夏礼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各夷均听其指使”,一旦巴夏礼被擒拿,“该夷兵心必乱”,那么“乘此剿办,谅可必操胜算”。

  9月14日,就在停战协定即将签订之际,巴夏礼提出,在正式条约签订、双方换约的时候,必须向咸丰皇帝当面递交国书。这一要求的提出,恰恰挑战清廷的底线。理由很简单,以前中国的皇帝接见外邦,使臣都是三跪九叩,山呼万岁。现在英法公使觐见,不仅不跪叩,只怕还要逼迫皇帝接受西洋礼节,这对于天朝皇帝而言情何以堪,这是莫大的屈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