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颜:初“心”如炬

2022-12-27 10:32:0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赵狄娜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身为医生,这一职业是有很大优势的。在长期的职业探索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别人,同时,这本身还是一种快乐的传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采访时说道。在她看来,这两年国家医疗的相关环节改善了不少,整个社会对于医生的理解和善意也持续提升,更有利于医生们展开工作。“平和的生活是帮助工作效率提高的基础,对每个人而言,尽量让生活变得平和,才能更好地发挥职业专长。”

  所谓双心,其实是“心理+心脏”的统称。多年来,刘梅颜扎根于这一领域,用饱含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医者仁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不仅解决他们的器质性病变,还解决他们的情绪难题。她始终燃烧着自己的初心,照亮他人的健康,这也是她一贯的坚持与追求做自己愿意做的、擅长做的,点滴善举都可能会帮助到别人。

  抽丝剥茧,认清“双心”曾有数据统计,临床70%的疾病被定义为身心疾病。也就是说,情绪、心态等心理因素对于身体健康影响显著,这一点在心脏健康领域尤为突出。刘梅颜表示,情绪与心脏健康密切相关,在疾病发生的前、中、后端,从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过程里,都始终参与或是推进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是错的。医生不仅要看见病,更要看见病背后的人。”

  在深耕双心领域之前,她是一名内科医生,就职于曾经的北京冶金医院。那时医院分科没有那么细,她几乎什么都要管:伤风感冒、哮喘、肺栓塞,不典型的心肌梗死、肿瘤晚期……甚至还曾辅助法医做过鉴定。几年后,她的业务能力飞速提升,对医疗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每一个生命背后都有故事,“去伪存真”是医生的使命。后来,她获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CU(冠心病监护病房)工作,“CCU收治的都是极危重病人,很多病人往往一进来就觉得自己‘不行了’,心率、血压都濒临崩溃的边缘”,除了马上进行专业性的抢救,她还会最大程度地安慰患者:没事的,别紧张,一定会挺过来的。“慢慢地就发现,这样的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救治率”,刘梅颜说道,“心脏病绝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生理学症状。生命完全可以创造奇迹,能不能创造奇迹取决于医生怎么认识生命,怎么进行救治。”

  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累积,刘梅颜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型到双心疗法,即一方面针对器质性病变进行用药,一方面针对心理因素进行调整。曾有一位老年患者,送来时已经神志不清。她和家属及时进行沟通,了解到这位患者很疼爱自己在国外的小儿子,于是就以此为突破口,鼓励他、增强他求生的意志,“等等你那正赶回来的小儿子”,最终收获了不错的效果,老人出院了;还有一位年轻患者,因为心脏难受挂过很多次急诊,却检查不到什么器质性病变,她发现其实他属于神经功能紊乱,是双心疾病的一种特定表现形式,主要需要解决的是心理健康的问题。

  刘梅颜介绍说,通常,A型性格和D型性格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心脏问题。A型性格的人追求完美,不仅严苛要求自己,还会严苛要求他人;D型性格的人往往忍气吞声,吃亏受苦都憋在心里,容易焦虑、抑郁。“所以,A型性格的人,要从自认为所谓‘正确’的逻辑中走出来,看到别人的想法,学会角色转换。D型性格的人,要学会直接表达或者是有效表达,正视眼下发生的问题。”她还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提示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来关注双心健康。“假如你动不动就心慌、喘不过气,对声音异常敏感,或者是总有心跳不齐、血压间断性升高,甚至是毫无原因地烦躁,那么就要注意了。自己调节是首先需要做的,可以试试运动,晒太阳,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和朋友在一起;如果还是不行,就要到医院去检查自己是否有器质性病变,或者是否有焦虑及抑郁的情况。”

  创新与转化是关键词

  随着双心研究开展得越深入,刘梅颜就越能感受到这一领域的复杂与重要。她曾经在导管室做过男性心脏病和女性心脏病的比对,发现女性潜在的患病风险更大。2014年,她在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和带动下发起并成立了“女性双心健康专项基金”,并进行了多个项目的研究。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女性有多重角色、承担着多重压力,平时往往更隐忍,关键时候更容易爆发得极致。她总结为“吃剩饭、生闲气、操闲心”,如此一来女性心脏外周的小血管功能很容易病变,且不够典型,因此误诊率高、不可预期性也大。“所以之前我就曾说过:对女性双心问题的关注,其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女性的‘两癌筛查’。”

  近两年,刘梅颜带领团队做了一项重点研究:针对女性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进行专门调研,以此来观察她们的双心健康问题。“这项研究做完之后,我既难过,又激动,还很心疼。”刘梅颜表示,研究显示,以中青年为中坚力量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是16.6%,抑郁是21.4%,焦虑是13.8%,既有心脏病、又有抑郁焦虑的是9.5%。“其实这个数字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很多。女性科技工作者既有科研任务,又有家庭责任,各种角色的叠加让她们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心脏病提前了,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升高了,但就医反而是相对迟缓的。”刘梅颜说道,她既为这些好科研人员、好妈妈、好女儿感动,又为她们揪心,“都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科技工作者是创新中国建设中很重要的支撑力量,我希望能够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儿来帮助她们,否则一直这样下去,对国家建设是不利的,以后难免会遇到‘放大效应’。”她坚定地强调“平权”的价值,并呼吁女性一定要拥有精神上的独立空间,“生活、工作、经济……各个方面的独立与平等都至关重要。”

  此外,刘梅颜和团队还在国家层面开展了关于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费效比的相关项目。她们针对一部分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双心治疗,进行心理上、认知上的干预,对其住院情况、症状减轻情况以及整体治疗花费进行统计跟踪,“现在的初步研究显示,双心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住院率。”

  刘梅颜表示,目前她们对于“双心”疗法的研究还在持续深入中,“创新”与“转化”是其中的关键词。对于一些临床问题,她们正在展开一些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模式,同时也在做有效探索并申请专利,比如如何解决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问题,“有些人一着急一生气心脏就缺血,不着急不生气、心态平和的时候,就什么事都没有。这其实是一个心理应激性的缺血,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风险,甚至以后治疗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刘梅颜表示,她们在研究如何将这一类病人尽快诊断出来,“包括临床应用的一些小机器人也在开发和探索中,我觉得医疗中的创新和转化一定是未来的大趋势。”

  同时,针对全国医生展开的双心技能提升服务项目也一直在进行中。“该项目从2019年开始,每周三的中午都会免费开展。内容包括如何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诉求进行准确的诊断,提供可行的、有价值的医疗解决方案。获得这些技能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而后患者的诉求也会反馈给医生,带动医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这也是医生自我重塑的过程。”刘梅颜说道。

  将诊疗关口前移

  不久前,中科院院士陆林讲到关于新冠疫情对人类心理影响的推测。他给出了一份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陆林还表示,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刘梅颜自然也关注到这一点,“抗击疫情的三年,每个人都过得不容易。”之前疫情特别严重的时候,有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到她这里看病,坚决怀疑自己得了心梗,理由是总会持续性的胸疼,特别剧烈。但做了一大堆检查之后,刘梅颜发现他虽然血压偏高、心率也偏快,但其余并不异常,不符合心梗的症状。“我就试探着问他:你是不是最近太累了?”结果这一问不要紧,患者马上打开了话匣子,“刘医生你说的太对了,我特别累,已经40多天没回过家了。但是再累我也得撑着,这么多人这么多事儿都等着我处理呢。”刘梅颜听了既感动又难受,“所有抗击疫情的成果,其实就是靠着像他这样的一个个人全力支撑。”这个病例让她想提醒所有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健康,正视科学规律,不要因为忽视和觉得“再撑一撑”,就真的倒在一线岗位上。

  类似的患者其实还有很多。有一位老总,因为岳父突然去世,岳母承受了很大打击,因此他带着岳母来到刘梅颜这里看病。看完之后,刘梅颜很担心地问他:你也查一查吧,别出什么事儿。这位老总却说,“我可顾不上,得先回单位,我们那有一百多口人需要吃饭呢。”这让刘梅颜再一次感慨,作为医务工作者,一定要引导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护自己,化解压力带来的心理应激,否则容易造成一个人出事、全家停摆的状态。“所以我很赞同陆林院士说的,后面几年,我们需要强烈关注疫情带来的心理损害。要把诊疗的关口前移,让大病变为小病,小病消失。”她表示,疫情之下,双心疾病的发作强度确实被放大了,“个体化的诊疗就显得至关重要,除了给患者医疗技术的服务,爱和关怀的服务也一定要跟上,这是患者非常需要的。”

  其实早在疫情暴发的初期,刘梅颜和同事们就针对全国、特别是武汉的各类一线抗疫人员开通了线上心身关爱服务热线,第一时间为大家服务。后来,好多医生在解封之后回来告诉她们,靠着这种双心热线,自己撑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哪怕随便聊两句什么也都觉得是特别快乐的。“作为心血管的专科医生,尤其是做双心治疗的医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帮到大家,我觉得很欣慰。”她说道。

  让医疗费用花在刀刃上

  如今,互联网医院和诊疗平台日益发达,数据时代来临,人们面临越来越多信息的冲击。刘梅颜对医学的数字化发展也深有体会,“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对数据的要求。”

  此前,她曾为很多住院医、主治医等低年资医生进行培训,其中的一张幻灯片写着:数据时代,你们准备好了吗?“当时大家都说:没准备好。”她解释道,其实这个“没准备好”的潜在含义,是大部分医生认为医学本身是经验医学,要依托与病人的互动,靠一些感性的东西彼此链接,而不是单纯用指标说话。“其实,这也是医生在接受职业教育时最宝贵的部分——用多维度、全视角来进行医疗诊断。”但是,当高精尖的技术飞速发展并逐渐深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忽视和拒绝肯定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如何来顺应与结合。“将自己的专业所学与当下时代科技匹配好,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刘梅颜表示。

  她认为,眼下很多疾病都要基于实证数据来重新思考。比如面对冠心病,之前的解决方式就是通开血管,用上支架,但它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还需要医生去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是不是特别喜欢吃肉?是不是完全不锻炼?有没有按时吃药?身体遗传条件如何?……每一个不同的点都构成了对疾病走向的影响。如果可以通过足够的数据支撑来证实和研究,那将是很重要的参考和改变。“包括中国大部分人的胆固醇如何影响心血管?心理状态会影响多少?职业影响有多少?……这些统计就是基于数字实证的取样,它的准确性与便捷性,可以帮助我们最大化降低患者的风险”,刘梅颜说道,“以及什么样的治疗让患者最省钱、患者的痛苦是最低的?什么样的患者会愿意接受怎样的治疗?……解决了这些问题,会尽可能把医疗费用花在刀刃上,减少老百姓的痛苦,同时帮助国家医疗提质增效。”

  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推进,每个人接下来都需要重新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会受到什么影响?应该怎样了解我的身体情况?刘梅颜表示,这些思考会帮助很多人在心智上日趋成熟,“连我们的年轻医生都是如此,以前发生一点小事可能都会觉得委屈,但疫情对他们内心进行了重塑,也让他们越来越强大,更加懂得常规情况下、特殊情况下的医疗事件处理。”她认为,说到底医疗服务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以人为本,“对人尊重,也对生命尊重。”

  作为压力最大的那批人之一,医护人员的双心健康同样不容忽视。刘梅颜对此的建议首先是累了一定要休息,千万不要硬撑,否则工作效率和质量都不会好,“哪怕站起来出去转一圈,上个厕所、喝口水,泡点茶冲点咖啡,再重新工作。”其次就是不出诊的时候一定要适当运动和放松,“做做广播体操,练练八段锦和瑜伽,甚至靠墙站桩,都是很好的方式。”第三点,要保持规律的生活,降低刷手机的频率、减少对负面新闻的浏览,“不要忧虑过度继而形成内耗。”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