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郑守仪:不当市长的院士

2024-01-26 17:22:08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1956年6月30日,一位文静娴雅的女学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从菲律宾马尼拉飞往香港的航班。后来她成为中国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使我国现代有孔虫研究跻身世界前列。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守仪。

  我是祖国的儿女

  早年,郑守仪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漂洋过海到菲律宾,依靠打零工、做小生意度日。1931年,郑守仪出生在菲律宾一个华侨家中,祖籍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她有3个哥哥、两个弟弟,一家八口和睦温馨。郑守仪的父亲是位十分爱国的老人,虽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动态,不仅爱收集有国内新闻的报纸,还写爱国诗,每周组织诗友会。郑守仪从懂事那天起,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虽身在异国他乡,但父母时常告诉她“不能忘祖”。郑守仪还记得,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菲律宾,父亲提笔写下一首《醒狮》,以表内心的激动:“乍觉沉沉梦,昂首试吼声。伫着驱丑类,寰宇震威名!”

640 (2).jpg

图源:三乡发布

  1951年,郑守仪考入菲律宾东方大学。读书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被老师称为“会走路的百科全书”。

  1955年,郑守仪以优异的成绩免试进入菲律宾大学念研究生,同时,她还在马尼拉华侨中学找到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没想到,做兼职教师的第一天,她就被辞退了,原因是她在向学生们做自我介绍时,说了句“我是中国人”。

  “很抱歉,你不能在这儿工作了。我们不知道你是中国人。”校长用英文对她说,“政府有规定,外国人是不能在公立学校任教的。”之后的几天里,郑守仪想了很多,最终她得出结论:“我有自己的祖国,我要回到祖国去,为祖国人民服务。”

  当时,郑守仪弟弟就读的华侨学校里,有一位爱国华侨与郑守仪结识后没多久就回国了。回国后,他写信告诉郑守仪:“祖国正着手大搞建设,迫切需要人才,欢迎海外学子归来。”

  郑守仪终于盼来了机会,她决定放弃硕士学位回国。华侨不仅帮助她与祖国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还写信委托他在菲的华侨朋友帮助郑守仪办理离菲手续。

  1956年6月的最后一天,郑守仪和家人像往常一样坐在一起吃早饭,她强装笑颜,心中暗暗道别。送走上工的父亲、哥哥,送走上学的弟弟,又送走去菜市场的母亲之后,郑守仪默默地留下一封信,带着准备好的简单行装,只身登上从菲律宾飞往香港的航班。从香港到深圳,再从深圳到北京,几经辗转,郑守仪到中国科学院报到,并很快被分配到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研究者。

  在郑守仪回国前的4个月,我国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出炉,其中提到了现代有孔虫研究的相关任务。面对这项国内几乎未曾被开垦过的领域,郑守仪自告奋勇,与海洋生物学家郑执中先生联手,开始了我国有孔虫分类学和生态学研究,并在1961年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现代有孔虫实验室。她在童第周、曾呈奎等前辈科学家以及导师郑执中的指导下,与有孔虫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她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北部的浮游有孔虫,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部分地区的现代有孔虫做了大量研究。

  为了专心研究辞职副市长

  郑守仪的手闲不下来。没有事做的时候,她就用手指敲桌子,不停地敲。那是一双布满皱纹的手。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她正是用这双手,做出了令世界惊艳的物件。女儿感慨:“她如果不搞生物研究,应该会是个不错的画家或者雕刻家。”

  可恰恰因为搞了生物研究,郑守仪的作品才如此特别。她的作品里,主角只有一个——有孔虫。

  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因其壳内“口孔”相通而得名。大部分个体小于1毫米,从潮间带到深海、从赤道到两极,几乎在所有海洋生境中都有分布。绝大部分有孔虫具有钙质或胶结质的坚硬外壳,虫体死后其壳体可在地层中长期保存,有5亿多年的地质历程,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地层、古海洋、古气候和石油勘探开发等诸多科研领域。

  有孔虫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物种组成和壳体元素构成记录了其所在海洋环境的信息,能够反映重大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是研究长时间尺度海洋演化的理想指示物种,也被称为“大海里的小巨人”。

  有孔虫研究在国外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但在我国尚属空白,直至1956年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才首次提出现代有孔虫研究任务。当时国内工作非常艰难,远在菲律宾的父母及兄弟给了郑守仪极大的支持。“那时候,国内相关参考书奇缺,连中文数据都没有,海外的家人把我当作全家报效祖国的代表,举全家之力帮助我。需要什么就给我寄,特别是资料,他们从国外订购了大量书刊寄给我。从最早绘图用的专业纸张、照相机到后来的录音机、电脑等,都是他们提供的。”回忆起往事,郑守仪十分感慨。

  从1956年起,郑守仪凭着一双手、一双眼、一台显微镜,详尽描记了1500余种新的有孔虫,约占世界已知现生有孔虫种类的1/4。不仅如此,她还绘制出3万多张有孔虫种类形态图,为有孔虫建立了一整套准确可靠的“户口簿”;制作出250多个有孔虫放大模型,让有孔虫的美从显微镜中“释放”出来;撰写了320余万字的学术文章与论著,推动中国迈入有孔虫分类研究领域的国际前列……

  2001年11月,她作为中国现代有孔虫分类和生态研究的开创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郑守仪被授予世界有孔虫学界的最高荣誉——美国“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

  美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比拉尔·哈克博士这样评价郑守仪的学术贡献:“她把微小的有孔虫放大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制作成形象逼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模型,不仅创造了可以促进有孔虫教育事业发展的教具和科普展示物,也为世界有孔虫研究和应用作出了贡献。”

  1980年7月,郑守仪被任命为青岛市副市长。为了兼顾科研与行政,她每周六在市政府办公一天,其余时间待在实验室。必要的科研时间被挤占,正常的科研计划被打乱,郑守仪斟酌再三,向上级递交了辞职报告:“有孔虫研究任务繁重,别人不能代替,而政府工作,比我更能胜任的大有人在。”

  1983年,上级同意她辞去青岛市副市长和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但此后,她又先后当选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并一直兼任中国致公党山东省委主委职务。

  在政务工作中,郑守仪从来都不是一个容易被糊弄的人。她的单纯与执着,反倒像一根随时会扬起的鞭子。

  来源:中国科学报

  整理:刘建华

  编辑: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相关推荐


科技创新 科学强国
扫码关注科学强国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