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强国·每日科技】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2023-12-11 20:41:39 来源:科学强国微信公众号 作者:综合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2.jpg

  2023.12.11

  长征系列火箭第500次飞行! 遥感三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12月10日9时5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本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500次飞行。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将在明年元旦首航

  12月10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交付运营方,首航运营准备工作也将全面展开。“爱达·魔都号”将在明年元旦首航,目前,运营方正着手展开首航前的试运营准备工作。明年全年,“爱达·魔都号”计划开通28条航线,出游日期将覆盖元旦、春节、国庆等假期以及寒暑假旺季。未来,还将部署中国到东南亚国家的邮轮航线,并适时推出“海上丝绸之路”等中长航线,为游客带来更丰富的旅行体验。

  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东航

  12月9日9时53分,第三架C919大型客机执行MU2999调机航班,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抵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交付东航。东航此次接收的第三架C919客机为东航首批采购5架中的第3架,编号为B-919D。12月8日,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在中国商飞祝桥基地,向东航颁发第三架C919飞机的国籍登记证、适航证、无线电台许可证,标志着该飞机已具备商业运营资质,符合民航规章的适航要求。

  我国科学家发现玉米籽粒铁转运分子开关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消息,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鉴定到一个神奇的调控铁元素“开关”——调控铁进入玉米籽粒的关键基因ZmNAC78,首次解析了该基因和金属转运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分子开关控制铁元素进入玉米籽粒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解决铁等微量元素缺乏的“隐性饥饿”问题提供了新材料,为培育高产与优质协同的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以研究长文的形式在线发表于《科学》。

  我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全容量投产发电

  12月10日,国家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之一——中国广核集团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在运最大陆上风电基地。据悉,中广核兴安盟300万千瓦风电大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革命老区安装701台风电机组,每年提供清洁电能超过100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煤消耗约2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02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25万公顷,项目全寿命周期对兴安盟地区税赋贡献超过50亿元,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

  我国首座商业化氨制氢加氢一体站试投产

  12月8日,广西石油南宁振兴加能站建成并成功试投产,该站是我国首座商业化分布式氨制氢加氢一体站,为解决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面临的运输存储难题提供了新路径。该站采用的分布式氨分解制氢技术由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装置能耗低,氨消耗小,安全性和经济性显著,其主要加氢设备与系统均由中石化石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生产,可以实现对氢燃料车加氢、对长管拖车充装双重功能,装置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地衣和苔藓保护长城免受侵蚀

  一项新研究显示,由苔藓、地衣和蓝藻组成的“生物覆盖层”保护着中国长城免受侵蚀。相关研究12月8日发表于《科学进展》。长城城墙的许多部分都是用夯土建成的,即用包括土壤和砾石在内的天然材料夯实结构。中国农业大学的肖波和他的同事们对一段600公里长的城墙进行了取样,发现其2/3以上都覆盖着一层由苔藓、地衣和蓝藻组成的“生物覆盖层”。研究人员发现,这层“生物覆盖层”有助于加固墙体,使墙体保持干燥,免受风和水的侵蚀。它还能起到隔热作用,减少极端温度和盐度的影响。相关研究12月8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科学家发现西域鱼新属种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团队在研究江西九江武宁县志留系清水组中的化石时,首次发现西域鱼新属种化石,并将其命名为澧溪西域鱼。澧溪西域鱼化石,是古生物研究人员在武宁县澧溪镇采集的志留纪早期地层样品中发现的,距今约4.38亿年。这是继俊卿清水鱼、刺猬安吉鱼、九江江夏鱼之后,古生物研究人员在武宁县澧溪镇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第四个盔甲鱼类新属种。

  (微信公众号“科学强国”综合整理科技日报、科普中国、央视新闻、中国科技网、人民日报等)

编辑:李熙

审校:赵狄娜

审核:龚紫陌

  视觉:龙昊

相关推荐


科技创新 科学强国
扫码关注科学强国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