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赏花,秋赏叶,大自然的多彩调色盘打翻在树梢林间。北京秋天之美,不仅仅是去香山观看红叶、街边看银杏,那些有着千百年树龄的古树“活文物”,在展现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散发出“无惧风霜洗礼、沁润历史长河”的强大气场和独特美丽。这些珍贵的名木分布在城乡各处,树冠相交、亭亭如盖,见证古都历史沿革。 为对全市古树名木及其生境整体进行有效保护,北京市从2021年开始不断尝试和探索保护新模式,建设了20处古树主题公园、古树街巷、古树社区、古树乡村等一批保护试点。不久前,记者从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获悉,北京计划2023年再建设20处古树及生境整体保护试点,确保每个区至少建设一处以上古树保护小区、古树社区或古树乡村等,为首都市民带来更多的绿色福祉。 强化对古树名木本体和周边生境进行整体保护 北京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首都之一,也是古树名木资源最多的首都之一,树种丰富、分布集中,是名副其实的“古树之都”。 据了解,北京全市共有古树名木4万多株,其中,一级古树6000余株、二级古树34000余株,名木1000余株。主要集中在侧柏、油松、桧柏、国槐这四类常见乡土树种,占全市古树名木总数的90%以上,其中,侧柏和国槐是北京的市树。古树与文物古建、胡同院落、传统村落等相生相伴,密不可分,苍松古柏掩映下的红墙碧瓦已成为北京的代表符号,是古都风貌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关心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在此背景下,北京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和单位以首善的标准,创新理念、多措并举,全力打造首都古树名木“金名片”。开展了包括全市资源普查,实施体检评估;出台条例规划,完善标准体系;创新抢救复壮技术;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检查考核;开展“让古树活起来”等一系列宣传工作。 “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进一步拓展古树名木保护内涵和外延,在注重古树名木本体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强化古树名木及其生境保护和基因保护,打造了一批古树主题公园等保护试点20余处。”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义务植树处二级调研员曲宏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对古树名木本体和周边生境整体进行保护,是本次试点背后的崭新理念,包括改良根系土壤环境、扩大根系营养面积、系统改善周边环境、优化伴生植物,形成良性的植物群落,同时强化控制和减少人为干扰、自然破坏、环境污染等对古树名木的影响。 北京分批次建立古树公园等保护试点,是出于何种考量呢?曲宏告诉记者“古树名木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和经济价值,以古树公园保护试点这种模式探索对古树名木及其生境的整体保护,是传承中华文明、保护历史见证的需要,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优良基因的需要,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 因地制宜打造多种形式保护试点,古树焕发勃勃生机 据了解,古树名木保护试点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古树主题公园、古树社区、古树乡村、古树街巷、古树保护小区等,而这主要依据古树名木所在的生长环境,因地制宜建设相应的试点对其进行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北京最“长寿”、树龄3500余年的古柏,密云区新城子镇按照“护树、移路、建园”的基本思路,将影响古树健康生长的原有跨省公路东移19.4米,腾退房屋1400平方米,拆除旧路面2000余平方米,扩大古柏保护面积600多平方米。还规划建设了320亩“九搂十八杈”古柏主题公园,构建了“复层、异龄、混交、多功能”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形成稳定森林生态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古柏及其生境,增强了周边百姓的绿色福祉和绿色获得感,千年古柏也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为更好地对市内少有的位于社区内的松柏古树群落进行保护,海淀区八里庄街道建立了世纪新景园首个古树社区,该项目以古树保护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居民的实际活动需求,将古树保护工作与居民对美好环境的诉求相结合,打造了人与古树共生的和谐社区。不仅对区内古树偏冠、倾斜等问题进行了修正,把影响古树根系“呼吸”的硬化铺装,也做了改造提升。将树下活动场地改造为无基础的木平台,还为古树设立独立围挡。同时,还加设林下栈道、石笼花池等设计,在充分发挥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文明价值的同时,也丰富、拓展了居民活动空间。 为统筹考虑古树保护与文化发掘,顺义区牛栏山镇以北孙各庄千年古银杏树为载体,打造了古树乡村。拆除古树周边原有硬质铺装,扩大古树保护范围,并增设游憩设施和文化景观,把古树保护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古树四周的围栏隔离出宽敞的生长空间,不少村民在树下聊天、带孩子玩耍。古树保护方式从原来的“生人勿近”变成现在的“融入生活”。使当地居民更深入地了解古树文化及古树保护的意义,留住了最美乡愁,让古树真正地“活起来”。 “已建成的20余处试点覆盖了全市16个区,因地制宜,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试点均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积累了经验。”曲宏表示,通过试点建设,全力加强了对古树名木本体及其生境保护,也进一步发掘了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为市民亲近古树也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和空间,有利于让更多市民了解古树名木,在心中种下呵护生态的种子。 古树名木保护仍存在薄弱环节,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保护条例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的宣传力度,各地都在扎实开展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建设了古树公园等保护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古树名木的保护仍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康永祥表示,目前,在一些景区、公园、重点文物地区,古树名木保护较好,专业程度较高。但是不少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保护资金渠道不畅,针对古树名木采取的保护措施并不到位,而且对古树名木的保护还停留在简单的被动保护。 其次,开展古树名木保护本身也并非易事。“古树由于生长时间长,一般树体的体量较大,根系分布广,造成水分与养分的疏导距离过长,运输效率降低,生长势弱极易招致病害;同时古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物与古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丛日晨告诉记者,“古树需要足够大的土壤面积,而且要求所在的生长环境无积涝、无严重干旱,并且不被人为干扰,还有适度自然植物群落。然而目前在城市、乡镇遗留的古树很多都是生长在有限的空间内的,且地上物常被修缮,导致古树的生长环境容易被扰动。” “目前,部分从事古树名木开展养护复壮工作的一线实操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不足也是古树名木保护面临的薄弱环节。”丛日晨告诉记者,古树复壮并不同于一般的园林工程,要求一线实操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具备非常综合的技能。 “此外,古树名木修护复壮费用高、不好量化;对民众古树保护的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强化等这些问题也是各地古树保护工作中需特别关注的问题。”丛日晨补充道。 那后续如何为古树名木提供更好的保护呢?丛日晨表示,“应该是全方位的,国家层面上也应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提高古树名木统筹保护力度。只有在法规和技术标准完善、一线实操单位业务水平精炼、民众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层面共同满足时,古树名木保护事业才能走得更远。” “在古树公园建设问题上也应在开展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出台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设办法。”丛日晨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古树公园等保护试点建设,这已成为全国古树保护工作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古树公园不同于一般的口袋公园、乡村公园,涉及对古树名木保护的方方面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或是建设办法将有助于古树名木保护的进一步规范。(见习记者董亚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