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小物种的回归之路

2022-10-25 17:22:31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李翔宇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见习记者 李翔宇

  在海拔300米至1500米的山林中,生长着一类极其稀有的植物:它叶片硕大,花序修长,花朵形似飞翔的鸽子,又拥有金子般华美的颜色。它就是被誉为“植物界金丝猴”的大黄花虾脊兰。

  提起大黄花虾脊兰,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杨柏云教授还记得他与团队在2017年4月第一次发现这种花的场景。“看到照片时,我整个人都非常兴奋。”杨柏云说,那是首次在江西省发现有大黄花虾脊兰的分布。

  “当时只有十几株,数量非常少,而且都分布在农民承包的山地附近,很容易被破坏。”查阅资料后,杨柏云得知,大黄花虾脊兰在国内的野生居群极少,而且国内外在保育方面做的工作也并不多。于是,他便开始了让这一极小种群回归的工作。

  生态环境破坏、适生区域缩小,造成种群分布受限

  回归保育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大黄花虾脊兰如此稀少的原因。通过杨柏云近5年的研究,这一答案浮出水面。他注意到,大黄花虾脊兰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根据物种分布模型来看,未来大黄花虾脊兰的分布区域将受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适生区缩小并且破碎化加剧。同时,与传粉者的共同分布减少。”杨柏云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适生区缩小是种群分布的重要限制因素。

  对于植物而言,传粉的媒介也是影响其繁衍的重要因素之一。“遗憾的是,大黄花虾脊兰传粉昆虫非常单一,只有木蜂属的3个种,而且它们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杨柏云介绍,木蜂在自然条件下常选择具有遮雨的朽木或木质建筑作为筑巢场所。而随着山区原住民搬入乡镇并对木房屋结构进行改造,木蜂的栖息地面临直接的威胁。

  此外,大黄花虾脊兰自身的特质也使它的繁育备受阻碍。它们是对传粉昆虫无回报的欺骗性传粉,因此,传粉效率不高,自然结实率只有13%。“尽管大黄花虾脊兰一个果实中有数千甚至上万的种子,但种子的有胚率还是很低,有生活力的种子则更少,不足30%,而且在自然条件下需要有特定的真菌存在,所以繁衍非常困难。”杨柏云补充道。

  生物危害也使大黄花虾脊兰本就艰难的生存环境雪上加霜。杨柏云心痛地说:“因大黄花虾脊兰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所以存在被人们过度采挖的乱象,从目前仅在的分布区域来看,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见的地方。”

  除了人类以外,野生动物也对大黄花虾脊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杨柏云回忆起自己的回归保育经历:一次,井冈山山下的回归点突然被野猪冲破护栏,回归自然生境的小苗全被踩烂;马头山和瑞金赣江源的回归点也曾被草食动物饱食,几年来的心血一夜之间成了泡影。

  回归保育初步成功,3年小苗终于开花

  自首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以来,杨柏云和他的团队花了两年时间建立无菌快速繁殖和共生培养体系。2019年年底,被驯化好的大黄花虾脊兰小苗回归到了原生地。

  “回归保育的路上,真的吃了不少苦头。”杨柏云回忆,他与团队每年超过1/3时间在回归基地之间穿梭。蚂蟥咬、蚊虫叮,车陷泥泞、路遇野猪,被岩壁划伤、与毒蛇对视……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所幸这些辛苦最终有了回报。提到当下回归保育的成果,杨柏云很是自豪:“在江西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经把两万余株大黄花虾脊兰小苗回归到江西、安徽和湖南3个省,并在官山、井冈山、马头山、赣江源(瑞金)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建立了回归保育基地,其中在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示范回归基地,全省回归点多达19个,平均成活率达87%以上,回归3年的小苗也终于开了花。”他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今年4月在南昌大学、井冈山和官山回归点都有回归苗开花。

  当然,目前的回归保育工作还只是取得了初步成功。当问及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时,杨柏云说:“我们计划用3年-5年时间,把它回归到长江流域各省份适生区,尽量扩大它的回归地。接着是回归后的监测工作,包括监测大黄花虾脊兰与传粉昆虫的关系、与植食昆虫和草食动物的关系、与共生真菌的关系。”

  监测工作将是未来回归保育工作的一个难点。“通过这样一个全面的监测,我们要了解开展大黄花回归对大黄花物种本身,以及对与大黄花相关其他生物的各种影响,从而对其自我繁育和生态适应性进行评估。因为从生物多样性监测角度来讲,监测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特别是兰科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更能有效地反映出环境变化的影响。”杨柏云解释。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将大黄花虾脊兰回归打造成中国植物保育的一个经典案例,为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作出自己的贡献。”怀揣着这样的愿景,杨柏云与他的团队又踏上了前往回归点的旅途。身后,一株新生的大黄花虾脊兰幼苗正努力地生长,终有一天将绽放出金色的花朵,开遍山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