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张荣华建议: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城郊乡村样板

2023-03-08 13:21:0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3月8日讯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张荣华提出《关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城郊乡村样板的建议》,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一载体、三基地、一典范。

微信图片_20230311105850.jpg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集团董事会主席张荣华

张荣华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和市民,要站在农民和市民的角度,用心用情做好规划和定位,让大家看到共建共享的希望,激发参与的意愿和热情,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民骄傲,市民向往的美丽乡村和产业兴旺,农民受益的富裕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健全并落实好联农带农机制,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帮扶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就业、资产收益等方式使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分享更多收益。指导各地打造高质量庭院经济重点县、乡、村和户,推出一批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庭院经济发展。推动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动员东部省份、定点帮扶单位、电商平台企业等组织开展消费帮扶集中行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结合乡村振兴的要求,针对城郊乡村发展的特点,张荣华代表提出如下建议:

  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城市文化活化传承的载体。中华文明根在乡村,乡村最大价值,是其承载的文化。如何活化传承这些文化,是城郊乡村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内容。要深入研究区域的民间文化,对现有的乡村进行梳理,分类整理,挖掘每个乡村在承载乡土文化方面的价值,让城郊乡村发展成为有文化传承的乡村,把民族的宝贵历史文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把城郊乡村建设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文化健康产业是忠孝两全的事业、产业,要围绕乡村特点,加快推动文化健康产业的发展,赋能乡村振兴,反哺产业振兴。

  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城市市民的会客厅和总部基地。城市中产阶层的新消费趋势,是回归田园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生态。而满足这个新消费的市场就是乡村。未来中产阶层中的文化人、知识分子、艺术家,不仅会成为回归乡村的主要群体,也是未来乡村建设的稀缺人才。要顺应这一趋势,招人引智,把高端人才,把文化、知识与艺术等因素引向乡村,在城郊乡村打造从事科研、文化艺术创造的新总部基地。在互联网技术与交通如此发达的背景下,在城郊乡村工作、搞科研,与在市里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在乡村还有清新空气,有机食品、青山绿水,安静环境,最符合脑力劳动的需要。

  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儿童教育和耕读教育的基地。在乡村振兴中,最需要社会关注的是教育要回村,没有教育的乡村是没有希望的乡村。现在乡村面临的问题,是一老一小的问题,主要是儿童的教育与老人的养老。未来的儿童教育,应当回归与土地链接的耕读教育、与自然链接的开慧教育。这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新潮流。例如德国华德福教育,就是这样的教育。中国也有许多地方开展了乡村儿童教育改革的试点,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近国家教委下发了文件,要在大中小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千年文化传承的秘诀。耕读教育是集健身、修德、养性、艺术文化创造为一体的全生命教育。

  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满足城市供应的有机农业基地。有机农业、有机食品是市民的新需求,存在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有机技术已经到了有机农业可以不减产程度,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以大规模有机种植的方式替代使用农药和化肥。建议在城郊乡村建设出一批满足城市供应的有机农业基地,为城区人民提供有机健康的蔬菜和粮食。

  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全域生态乡村的典范。青山绿水的资源,主要在乡村。乡村具有搞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优势。除了发展有机产业,建议大力推进零污染乡村建设,大规模使用新能源发电,把城郊乡村发展成为全域生态乡村的典范。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人吃的食物,来自于土地,人的排泄物,再回到土地,没有垃圾产生。目前我们利用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搞垃圾集中处理,不仅成本高,而且割断了人和土地之间的循环,造成土地污染等问题。通过微生物技术将有机物发酵变成有机肥,分布式、在地化、就地循环的处理方式,在乡村最有需求,最容易实现。乡村还具有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光伏发电、沼气以及生物质能源,完全可以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自给自足。通过以上方法,在郊区可以建设出真正的全域生态乡村。

编辑:任燕萍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