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05-17 09:07:22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杨亮亮 齐硕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杨亮亮 齐硕

  在席卷全球、来势汹汹的世纪疫情面前,北京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吹响科技“战疫”集结号和冲锋号,统筹各方资源全面推进防疫科研攻关,以“北京速度”+“北京方案”筑牢健康屏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科技支撑。

  疫情发生以来,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要加强战略布局与谋划,以更高格局、更宽视野、更有力举措推动首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一、疫情推动医药健康产业的战略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从国际趋势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发达国家加快制造业回流和“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抬头,世界现有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正加速深刻重组和重塑。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将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战略价值将得到进一步重视提升,很多国家从“维护国家安全”高度加大对医药健康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产业国际竞争格局和形势将会进一步改变和加剧。如2022年9月12日,美国启动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确保“能够在美国生产国内发明的所有东西”。除了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之外,该计划还可为美国建立更强大的生物制药供应链。

  国内各地发展医药健康产业风生水起,竞争如火如荼,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等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疫情防控期间,强大的基础研究实力和完善的医药健康产业体系对高效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同时,以AI、5G、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传统医药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在药物研发、智能诊断、远程医疗等场景得到广泛应用,融合新一代信息科技的医药健康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未来存在较大增长空间,也将推动医药健康产业进一步优化转型升级。为抢抓发展先机,深圳、重庆、西安等地已相继出台新一轮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二、新形势下首都医药健康产业的“危”和“机”

  变局面前,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艰辛同在。医药健康产业作为北京市两大主导性支柱产业之一,具备良好的科研实力、产业基础、市场环境和发展条件。北京生命科学、医学领域相关A+学科位居全国首位。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两院院士267人,占全国1/2。北京生命科学领域人选2020年斯坦福全球前2%科学家达31人,入选新基石项目14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家,国家医学中心13家,均占全国近半数。2022年,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全部营业收入达到8823亿元。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中关村雄踞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首。

  但对标世界医药健康产业高地,北京在基础研究能力、科研环境设施、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发展配套、领军企业培育、顶尖人才培养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面对疫情过后国际国内竞争新格局和市场环境新变化,还需要我们把握大势、化危为机、主动谋划、超前布局,洞见产业发展新趋势、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开启创新发展新征程。

  三、固本强基,加强基础研究推动首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医药健康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对创新性、突破性、颠覆性、引领性等要求很高。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条中,基础研究居于重要地位,是产业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源头活水。要想加快促进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产出、早日实现医药健康产业弯道超车、不断向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应是关键之举、决胜之招。

  结合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禀赋,加强基础研究可探索推进“4+4”模式,即在做好“四个坚持”基础上,重点围绕“固本强基”出实招、发准力,以“四项举措”助力产业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聚精会神支持高校院所及创新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超前谋划、加快部署、重点突破;二是坚持一以贯之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制度藩篱,加快推动构建更加开放、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三是坚持矢志不渝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和能力;四是坚持持之以恒完善北京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加快领军企业与高端人才培育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及《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主要抓手,统筹各方资源一体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导入、空间布局、土地规划等,重点建设好中关村示范区核心区、昌平生命科学园和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全球领先的生命健康研发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区。

  大力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具有用人机制灵活、运行机制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公益属性突出等特点,在协同创新和资源聚合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如清华大学和比尔·盖茨基金会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通过联合结核病联盟、葛兰素史克等全球顶尖机构和企业,在结核病、疟疾等领域获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引导科技型企业加大基础研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帮扶、引领作用,坚持“抓两头、促中间”,重点加强领军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扶持,通过给予一定比例研发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从源头上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探索“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依托北京高校院所雄厚的基础研究能力,发挥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作用,引导高校院所创新性科研成果优先向北京企业实施转移转化;引导北京市域内三甲医院等医疗机构通过临床试验、研发合作、成果转化等方式和北京企业紧密合作。

  持续完善产业发展“软硬件”环境。发挥中关村科技创新改革“试验田”作用,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效能等方面继续开展深层次政策研究和先行先试;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与传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深度融合,通过科技手段加快基础研发活动进程和效率;借助“中关村论坛”国际影响力,通过固定设置医药健康领域分论坛、精心设计分论坛主题、邀请重量级嘉宾等方式,形成行业影响力,打造北京医药健康论坛品牌效应;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急迫需求,加快补齐专业孵化能力不足、高端专业化服务机构和顶尖人才短缺、产业承载能力不够等短板弱项步伐。

  (作者杨亮亮系北京科技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齐硕系北京市怀柔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两人均为北京市委党校第64期中青二班学员)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