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打造学雷锋“志愿之城”

2024-03-06 08:05:08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鲲 尹思源 责任编辑:风华 字号:T|T

  XxjwszC007016_20240305_CBMFN0A001.JPG

2月28日,天津市津南区双新街“搭把手”帮扶团的负责人刘宝萍在独居老人纪禹家中打扫卫生。新华社记者 尹思源 摄

  新华社天津3月5日电 题: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打造学雷锋“志愿之城”

  新华社记者李鲲、尹思源

  天津市和平区朝阳里社区中环公寓,今年81岁的齐达昌在他的“义务理发点”忙碌着。来理发的残疾老人身体不便,他就不断调整姿势甚至跪着工作,如果有老人无法下床,他就上门服务。

  “学雷锋,做好志愿服务,上瘾!”坚持义务理发5年、服务了几百位邻居,曾经一度情绪低落的癌症患者齐达昌,成了孩童口中“每天都笑眯眯的爷爷”。

  60多年前,雷锋离开了这个世界,却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谱写了永恒的精神篇章。30多年前,13位志愿者在朝阳里社区成立了义务包户志愿服务小组,为有需要的社区居民提供帮助,成为全国“学雷锋”的典型。天津朝阳里社区也因此成为中国民政部认定的“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

  如今,以“百姓志愿”为特色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天津开花结果。5日上午,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在天津举办,青年志愿服务、义诊筛查体检、应急救援技能展示……现场气氛热烈。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化为城市基因,融入市民血脉。”天津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张津生说。

  2022年以来,天津提出打造学雷锋“志愿之城”,各级组织搭台引导,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探索社会共治新图景。

  在天津市红桥区三条石街道,快递员万海波穿梭在街头巷尾。在奔忙送件的路上,他会偶尔停下脚步,用镜头记录下小区内外的“疑难杂症”,协助社区居民解决大事小情。

  “我们既是社情信息员,又是平安巡查员和志愿服务员。”万海波说,三条石街道聚焦快递员走街串巷、进楼入户、负责区域相对固定等特点,引导快递员主动参与社区治理。

  现在,快递员通过“红桥百姓通”平台发现并上传问题,利用“吹哨”机制及时解决。

  “有些快递员上报的事件质量非常高,发现问题深入细致,如电线裸露、公共设施损坏等安全隐患,社区及时跟进处理,受到居民的好评。”三条石街道网信办副主任刘丽丽说。

  在各级组织的专业引导下,天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数据显示,天津市各区已组建区级志愿服务队4000多支,各街道(乡镇)、社区(村)建立学习宣传、文化健身、互帮互助、文明风尚和应急响应等“5+N”志愿服务队超2.6万支。

  天津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延伸和有益补充。

  在朝阳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有一张“新时代文明实践15分钟志愿服务圈”地图,每栋楼上都详细标注了“爱心”“加号”等小标识。

  “这代表着这栋楼里有医生、老师等专业人士,一旦有需要,社区就会统筹这些专业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给居民提供帮助。”朝阳里社区党委书记苗苗说。

  雷锋精神需要代代传承。在刚刚过去的寒假,天津河北区铁东路街道开展的“萌娃自习室”冬令营解决了不少家庭的“带娃”难题。专业人士传授救护技能、道德模范宣讲先进事迹、年俗专家弘扬传统文化……在各类特色课程中,孩子们学习成长、收获快乐。

  该社区居民丁芸芸说,8岁的女儿在参加了冬令营后,性格开朗活泼了许多。“在学习过程中她对‘学雷锋’有了初步的认识,希望这颗种子能在她心里不断生根发芽。”

  60岁的刘宝萍是津南区双新街“搭把手”帮扶团的负责人,元宵节过后,她再次到86岁的独居老人纪禹家中打扫卫生。刘宝萍介绍,他们以特殊困难群体帮扶为主要职责,协助社区完善“一户一卡一档案”,在志愿服务中帮助政府部门把民生兜底保障工作做实做细。

  “老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学雷锋志愿服务过程中体会到的成就感,就是我的‘余香’。”刘宝萍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