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有限空间里的无垠宇宙

2023-03-22 17:03:3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苏枫 责任编辑:明晓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苏枫

  从纷繁都市到广袤太空,感受星空之美,自规划设计之初,上海天文馆就在以“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为目标,秉持精心设计、匠心打造、用心管理的理念,努力探索一条科学展示的创新之路。

1678090111416939.jpg

使命在身 上海天文馆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从“大历史+大结构”的创新视角展现宇宙的浩瀚图景,尝试建立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探索、观景式学习的观展氛围。供图 受访者

  喜讯传来!2022年11月15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国际游乐园和景点协会IAAPA博览会上,国际主题娱乐协会TEA宣布了西娅奖“杰出成就奖”获奖名单。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成为全球13个获得西娅奖“杰出成就奖”的项目之一,也是国内首个获得该奖项的科技馆。

  这已经不是上海天文馆第一次获得国际大奖。该馆建筑设计方案获得2022年度芝加哥“雅典娜神庙”国际建筑奖,上海天文馆展示照明工程获得2022年度中照照明奖。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介绍,自规划设计之初,上海天文馆就在以“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为目标,秉持精心设计、匠心打造、用心管理的理念,努力探索一条科学展示的创新之路。

  “塑造完整宇宙观”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而是在创造一段体验”,王莲华表示,上海天文馆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为使命,从“大历史+大结构”的创新视角展现宇宙的浩瀚图景,尝试建立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探索、观景式学习的观展氛围。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是上海市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科普场馆,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占地面积5.8万㎡,建筑面积3.8万㎡,是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以“塑造完整宇宙观”为愿景,努力激发人们的好奇心,鼓励人们感受星空,理解宇宙,思索未来。

  上海天文馆主建筑以优美的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独具特色的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这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室外绿化勾勒出星系的旋臂形态,与“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衔接,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步入展区,迎面而来的便是深邃星空下巨大而美丽的家园——地球,运用大型视觉化影像、高仿真天体模型及多层次的灯光系统,营造沉浸式的宇宙空间环境;利用建筑空间的巧妙穿插,剧场与秀演间的巧妙互动,为观众创造从不同视角“三看地球”的独特体验;通过体感互动、动感平台、数据可视化等多元化技术手段的运用,让观众在有趣的互动体验中探索原本深奥抽象的天文科学;专业级天文望远镜、8K超高清球幕影院和全球最先进的光学天象仪,更是让城市中的人们为星空的壮丽而深深震撼;在展示中深度融入音乐绘画、雕塑装置等跨界元素,并邀请国内外著名艺术家量身打造富有天文主题元素的艺术作品,提升了场馆整体美学感受,实现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融合。

  上海天文馆主展区包括“家园”“宇宙”“征程”三个部分,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打造多感官探索之旅,帮助观众塑造完整的宇宙观。

  “家园”展区从人们久违了的星空开始,以国际上最先进的光学天象仪带观众驻足仰望璀璨的星空,随后步入太空,惊叹于巨大的地球、月球和太阳,接着漫步太阳系,欣赏珍贵的天降陨石,进而直面银河系的壮美,了解我们在太空中的方位。

  步入“家园”展区,观众追随古代神话开启问天之旅,置身于逼真的群星之下,穿行于行星之间。面对太阳系千姿百态的星球,不禁好奇:其他星球上有水吗?有激光吗?有火山吗?太阳的邻居又有哪些?我们究竟身处宇宙何方?

  置身于天象厅的穹顶之下,沉浸式的星空之旅就此展开。先进的光学天象仪模拟的逼真星空,将观众的思绪从纷繁都市带到广袤太空,感受星空之美。

  “宇宙”展区则从时空、光、引力、元素和生命五个维度全景式地呈现宇宙的奇妙现象,众多互动展项带观众一同探索天体演化及运行的法则。

  “宇宙”二字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无尽的虚空、浪漫的星河、神秘的黑洞,仿佛凝望本身就是永恒。“宇宙”展区共有“时空”“引力”“光”“元素”和“生命”五个主题区,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宇宙的运行规律,直击现代天文学最核心、最前沿的概念。

  假如构成宇宙的基本常数发生了微小改变,那么宇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假如剧场中,看到宇宙或是变得平淡乏味,或是彻底崩塌瓦解,让人们不禁感叹人类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恰到好处”的宇宙中又是何其幸运的偶然。

  “征程”展区,顾名思义就是全景式展现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漫征途,从古人的思考到近代天文学革命,不仅有当今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及研究计划,有各种天文卫星,更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嫦娥探月、天空实验室和火星探测计划。这个展区更多地依托科学故事和对未来的畅想,来激发观众对科学探索方法和精神的了解,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人人都能学天文

  宇宙,浩大神秘。网名“水兄”的施韡就是把这份神秘带到人们身边的人。作为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展教中心网络科普部部长,施韡一直在科普的道路上努力着。

  2014年初,上海天文馆正式立项,一个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星梦”成为现实。“希望在做天文科普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科学普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此,施韡毅然加入到上海天文馆的建设团队中。“过去我做的科普工作充其量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当我成为职业科普人,我会尽我所能让更多青少年迷上星空,燃起探索宇宙的梦想。”

  在施韡看来,科普需要更多一线科研工作者和科研机构主动释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因为只有让普通人能看懂,科普才有意义。”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补课不再是孩子空闲时间的唯一选择,参加科普活动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收获快乐。在谈到未来上海天文馆的目标人群时,施韡说:“人人都能学天文,我们把天文馆的年龄门槛设置在3岁,因为天文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晦涩难懂。少儿时期是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及早的科学启蒙至关重要。”

  “放眼整个银河系,太阳只是2000亿颗恒星中的一分子罢了。那么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里,是否也存在着另一个‘地球’呢?是否也存在生命呢?我们的地球是人类目前已知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只能见到太阳系中的这几颗行星。但科学家与哲学家们从未束缚自己的思想……”2023年春季开始,施韡在上海天文馆开设了一门线上科普公开课《寻找第二个地球》。截至2月15日,已经有3000多人线上学习了这门课。

  “科普的春天真的来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展科普,越来越多的家长勉励孩子学科学,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愿意从事职业科普,越来越多的政策鼓励‘双创’和原创,科普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施韡对未来的科普之路充满信心。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天文馆管委会主任刘健表示,未来上海天文馆将继续用心用情做好服务和管理,不断优化售票公正性;同时利用元宇宙赋能,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加强科普能力,将更好的一面展示给国人和世界。

  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天文馆建设指挥部总指挥忻歌说:“我们希望将理性、深奥、抽象的天文学用生动的而非呆板的,有趣的而非枯燥的,多元的而非单一的,感人的而非冰冷的,充满美学价值和想象力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每位观众都能以探索旅程的方式来获得一段独特的、直抵心灵的动人体验。”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3月上旬刊


相关推荐


聚焦县域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郡县联播公众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