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频现 代表委员建议建立统一的食品信息披露平台

2018-03-13 11:24: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 延伸关注

  50件次食品谣言制造者受到处罚

  治理食品谣言,不仅需要及时澄清、辟谣,更需要法律手段予以遏制。

  今年3月1日,多家媒体联合辟谣平台发布《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其中最热门的十条食品药品谣言分别为塑料紫菜、塑料大米、滴血测癌、棉花肉松、吃大盘鸡感染H7N9、未标“GB18186”代码的酱油致癌、西瓜和桃同食中毒、柿子和酸奶同食中毒致死、空心菜是蔬菜“毒中之王”、奶茶杀精导致男性不育等。

  针对不断出现的食品谣言,去年以来,监管部门加大了联合检查、抽样检验以及法律惩罚力度。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专员李海锋曾介绍,2017年公安、网信部门对食品谣言制造者实行治安拘留等处罚50件次,包括“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吃杨梅染病毒”等谣言。

  2017年初,国家食药监总局专门就“塑料紫菜事件”出面辟谣并明确提出,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打击。6月,公安部门抓获了通过拍摄“塑料紫菜”谣言视频实施敲诈勒索的5名犯罪人员、5名谣言制造人员、8名谣言信息传播人员。11月,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塑料紫菜”网络造谣事件被告人王某祥有期徒刑1年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2017年4月,蒙牛对“牛奶检出黄曲霉毒素”有关谣言提起诉讼,造谣者被检方批捕;5月,金龙鱼公司再次被传谣“回收利用地沟油”,企业在辟谣的同时报警,造谣者被刑事拘留;11月,山东省蒙阴县人民法院针对“蒙阴蜜桃打防腐剂”造谣案,判处被告人王某国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3万元。

  而早在2015年,肯德基、康师傅、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食品企业就因深受谣言所害,纷纷将涉嫌传谣微信号背后的运营公司告上法庭,总体赔偿金额超过6100万元。

  食品谣言何以频频现身?国家食药监总局曾表示,食品谣言多产生方式包括曲解专家的解释或某些节目的内容,有些谣言甚至没有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

  除在法律层面上加强食品谣言的打击力度,食品企业自身也要积极辟谣。2017年8月,国务院食安办等10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品安全谣言防控和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谣言涉及的当事企业是辟谣的第一责任主体,应履行辟谣义务。

  新京报记者 夏丹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