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学校的围墙已被打破 家校和社会要共育孩子

2018-03-20 20:46:2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鄂璠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小康》:现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原来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了。

  王欢:是的。现在我们希望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更多的参与、探索、感知,感知的结果感受,最后希望他能够感悟,悟出来了可能就会有自己切身的主张,形成自己的观点;二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

  我们非常自信的是,现在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一点儿也不落后,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让孩子进行综合学习,鼓励孩子们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理念,自己的探索,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取消特长生让孩子发展更从容

  《小康》:择校问题一直都是“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中的热点话题,今年年初,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缓解择校热的举措,其中“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备受关注,在您看来,取消特长生会不会影响学校特色的塑造?特长教育会不会受到影响?

  王欢:没有影响,我觉得现在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与全面成长,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学校,确实没有那么功利了,大家已经开始关注到孩子整体素养的提升了,所以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之后,孩子的特长发展更从容,也更适合孩子自己的成长路径了,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

  我们在学校会为孩子们搭建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班,我到处去和老师们讲,咱们不是专业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们在某项运动中、或者是一项活动中有所成长。

  《小康》:您一直在强调成长,在您看来,这是教育的关键吗?

  王欢:什么叫做教育?就是长其善救其失。教育就是给品德以力量。总而言之,教育,最后其实就聚焦在两个字上,就是成长。

  成长,其实“长”是自然规律,尤其是小学生,从6岁到12岁,生理、心理就是“长”的状态。如何让他“成”,这里就需要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是为了能够让孩子“长”得更好,让他真的“成”,但是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太多的关注“成”了,这样就容易忽略掉“长”,所以要让孩子慢慢有这么一个过程,要有时间、空间,要让他从容。

  我对教育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个词:成长、成才、成人。关键在最后,成什么?得成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