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伊彤:统筹科技创新中心空间布局 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

2018-03-17 22:23:23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田苑淯颖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北京3月17日电(《小康》杂志、小康全媒体记者田苑淯颖)当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在加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举措。同时,成都、武汉、合肥、南京等二线城市也纷纷集全市乃至全省之力,为大力吸引中央科技创新基地落户本地,瞄准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表示,这些基地名目繁多,功能目标各异,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复、定位不够清晰、布局不够合理等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区域间出现抢人才、抢项目、抢资源等现象,导致科技创新资源的整体效率受到影响,不利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她建议统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区域空间布局。

  2017年,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等三部委印发《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将我国现有的各类科技创新基地整合为三类,即科学与工程研究类、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伊彤表示,这主要是从基地的功能出发进行的整合,并未从区域和产业的角度对全国各地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进行总体规划与空间布局。

  “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推进一系列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包括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设立综合性国家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在若干战略领域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推动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为合理统筹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区域空间布局,伊彤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探索完善我国各级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的区域空间布局,明确各自功能定位。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的优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议进一步加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基地)在区域空间上的统筹协调与合理布局,围绕各级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的层次性、阶段性、互动性及其在创新链条中所处的环节和对区域经济的作用等开展战略研究,明确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的区域功能定位,促进区域间各种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良性互动,从而使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更加有步骤、有成效。

  二是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创新的利益补偿与回报机制。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既要为我国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服务,同时也要为国内其他地区服务,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但目前由于北京较高的地价和人力成本,在科技成果转化的空间、成本和其他条件上很难与外地抗衡,导致一些项目前期研发在北京、后期转化到外地,存在着只见投入、不见收益,持续推动乏力的问题。这从国家层面来看是正常和合理的,因为北京等地不可能直接容纳所有的成果就地转化。但对应于前期的巨大投入,包括提供给研发团队的基本公共服务等成本,如果长期缺乏必要回报,难免会被“过度抽血”,无法形成长效的良性循环机制。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出台相关补偿制度,建立相关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中心与其他地区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