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大方:应大力推广“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

2018-03-07 17:26:4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源隆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北京3月7日电(《小康》杂志、小康全媒体记者 刘源隆)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社区养老是个巨大产业,涉及家政、物业、餐饮、物流和医疗等诸多行业,而“互联网+”可以将行业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养老方式,为老人带来方便。有效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化社区养老方式,建立健全多层次、规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

  “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办联合下发通知,提出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行动。目前,‘互联网+’正全面融入交通、医疗、保健等家庭服务业。但在推广中遭遇的‘技术性难题’和运行困境也是无法回避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湖南省委主委张大方分析指出,第一,政府规范不足。有关“互联网+社区养老”方面的政策制度设计与安排并不多见,仅有的一些以“通知”“意见”等形式分散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仅具指导性,实践性不强,对行业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不够,造成一些地方在实践探索中空有其名。

  第二,运营者积极性不高。由于该模式目前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市场覆盖面窄,除了政府购买服务的部分老人,一般老年人购买有偿的养老服务需求不足,理想状态的规模效应难以实现,因而导致运营方积极性不高,变动频繁。

  第三,服务人员能力不到位。养老服务的核心始终是人对人的服务,因此,一线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直接关系老年人对“互联网+养老服务”这一新模式的认可度。目前,一线养老服务人员面临年龄偏大、专业技能不高、薪酬待遇低和流动性大等一系列问题。

  第四,消费者需求度不明显。老人参与不足、覆盖面窄是“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阻碍。目前在一些地方的推广实践中,主要覆盖的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高龄、“三无”等政府购买服务的特殊老人,有偿购买平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并不多。通过对某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一键通”使用情况的统计调查发现,社区近200名65岁以上老人认为需要配置“一键通”手机的有61人,不需要的有132人,实际需求为31.6%。对比已发放的手机“一键通”数据,真正参与这项服务的居民仅占1/4。

  通常而言,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一般包括居所提供、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四个层次。围绕服务对象的以上需求,立足当前实际情况,结合相关地市在探索推广“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中的一些做法,张大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政府宏观管控,规范“互联网+社区养老”服务市场准入制度,适时出台城市社区养老相关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应当为“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预设发展空间,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外地资本与本地资本享受同等待遇,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尽快出台城市社区养老管理办法,为“互联网+社区养老”模式的有效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基于“居所提供”需求,有效结合家庭资源,利用互联网积极创造大社区养老环境。基于家庭养老模式,运用“互联网+”建立“智慧社区”,通过拨打热线、登录网站、使用手机APP、微信等方式,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互联网、物联网带来的便捷服务。整合“12349”养老服务热线,与120、110、119无缝对接,形成统一的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与电商的“强强联合”,通过补贴吸引周边服务商参与其中,实现企业或社会个体为其认购服务。

  第三,基于“生活照顾”需求,以互联网为手段,建立全天候、实时在线的社区养老生活照顾服务交互系统。可通过网络、手机、电话、可穿戴设备、生命体征监控仪等各种物联网设备,搭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与家庭、老年人与养老服务提供方、老年人与子女的及时沟通联络,从而完成老年人生命健康、养老服务支持、家人照料的全方位生活保障。

  第四,基于“医疗护理”需求,搭建社区养老综合服务平台,随时监控老人身体状况并及时提供医疗服务。以社区为单位,为老人配备智能手环或“一键通”手机,将老人身体情况输入个人电子健康管理档案中,并与社区医疗机构携手建立医疗跟踪服务,为老人量身打造医疗保健套餐。同时,通过健康管理师的线下服务,有效弥补一些老人不懂互联网,不能通过互联网预约、缴费、咨询的不足,最终将信息化发展的问题,通过人性化的方式予以解决。

  第五,基于“精神慰藉”需求,借助互联网,多渠道搭建沟通桥梁,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网络,对老年人在生活中的烦心事,由社区志愿者定期为他们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及时给予精神慰藉,打开老年人心灵的窗户。利用互联网通讯工具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学习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社区内设立娱乐室,完善电脑网络、报刊电视、健身器材、麻将扑克、围棋象棋等娱乐设备设施,提高老人的参与热情,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及时排解由于精神空虚而带来的负面情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