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正国:打破科技成果产业转移难的瓶颈

2018-03-06 22:57:2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田苑淯颖 责任编辑:康小君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北京3月6日电(《小康》杂志、小康全媒体记者田苑淯颖)全国政协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于3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陕西艾尔肤组织工程公司董事局主席杨正国就“打破科技成果产业转移难的瓶颈”提案作出了发言。

  当前,中国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这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个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杨正国看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有崇尚知识分子的传统,很多国人因此片面地扩大了科学家在创新发展中的使命,认为科学家可以完成产学研的全程,他认为这个认识是完全错误的!科学家的专长是总结新知识,研发新技术,并不是去发现市场中的不均衡,创造新的利润点。事实上,很多科学家也缺乏对市场的把握能力,缺乏对机遇的掌控能力,缺乏对资本的引入能力。将新知识、新技术变成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必须依靠企业家的创造性劳动。企业家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百倍于科学家的风险,他们才是创新发展真正的主角。因此,杨正国认为中国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大学和企业的关系。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人才培养,总结和传授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历史上,大学并没有发展产业的传统,也缺乏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实际上,知识创新的主体在大学,而产业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当前,我们有太多的大学被赋予了产业化的使命,很多高校还成立了产业化办公室,让科学家和大学去直接从事市场经营,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我认为,大学就应该专心科研与教育,产业化应该交给企业去做,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各尽所长,协同发展。

  二是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是我国的普遍现象。为什么难,我认为是因为搞混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评审机制和资源分配问题。首先,很多项目在立项时没有考虑项目的商业化前景,或者一开始觉得有商业化价值,但在项目实施之后发现没有商业化价值。其次,大部分科研项目依靠的是财政经费,政府对科研方向的影响力一定会大于市场,这样肯定会带来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脱钩现象。

  三是科学家和企业家之间的角色关系。科学家和企业家,是创新发展的两条腿,两者本应相互配合,互为支撑。但长期以来,我们在肯定科学家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企业家这个重要角色。

  杨正国认为,搞清了以上三种关系,就可以打破科技成果产业化转移难的瓶颈。因此,他提出了以下四条建议:

  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重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以企业家为主导,以科学家为支撑的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联合体。将资源配置由过去的重点投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改为重点投向支持企业建设各级研发中心。要逐步形成以企业订单式研发为主的科研体系。

  三、各省工商联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通过工商联发挥桥梁作用、平台作用、居间作用,通过第三方机构以公司化运营模式,全面对接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强调以契约精神、法律意识为原则,协调并分别保护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利益(陕西省工商联已经在2017年底率先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

  四、建立大中小企业和大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着力解决三个问题:

  (1).大企业资金充沛但创新不足的问题;

  (2).中小企业创新动力强劲但资金技术不足的问题;

  (3).大学技术雄厚但与大中小企业需求不能精准对接的问题。将大型企业的资金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结合,将企业的资金与大学的技术结合,让大企业通过收购大学新技术、并购中小公司等,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