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国:《新常态下西部农业农村经济的后发优势》
时间:2015年5月30日 来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龚紫陌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刘明国

 

  主持人:下面有请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刘明国同志,他的演讲题目是《新常态下西部农业农村经济的后发优势》。大家欢迎。

  刘明国:各位嘉宾上午好。这一次的主题是西部小康。全国要建成小康,总书记说了,首先是农村实现小康。农村小康,最重要的在西部,西部最重要的是农业经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是基础性的标准。

  这一新常态下怎么认识西部小康,更好更快的发展农村经济?我谈三点:

  一是新常态给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前面好几位专家都谈到了新常态下我们的机遇,这一块由于时间的关系不展开了。去年年底的经济会议提了九个特征,这九个特征不能够展开讲,最后点几个,我想这九个特征针对我们西部来说,都暗含了机遇。

  西部的产能过剩吗?肯定不过剩。工作方法是需要转变,但是跟东部相比,我们的问题小得多。我们国家的历史情况是很长时间农村或者中西部地区的内需不振。根据九个特征系统化的发展,对我们来讲至少不是坏事。这是我讲的第一个。

  新常态下的后发优势,可以从三产方面来看,包括一二三产业,加工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会陆陆续续出台政策,所以搞了一系列的研究、调研。总体来说,经过近一段时间地分析,我们可以说从第一产来看,西部农业发展具有后发优势。

  西部是中国农业的战略城市,中部和东部肯定不行了。西部因为国土资源广阔,物种资源丰富,可以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看以色列,那的自然条件比我们这儿还差,但是现在农业很发达。我们整个西部的国土,可以抵多少个以色列,大家可以想一想。第二,新世纪以来,农产品发展的趋势是西部的增长曲线明显高于中国的东部的。所以我做了一个判断:西部是我们国家的将来、未来的农业的重镇或者是腹地。这一块从目前的情况看,更加体现在这方面。

  我们发展第一产业和中部、东北相比较,规模跟不上,大型的机械跟不上去,仅限于大宗的农产品,所以,搞特色农产品是我们独特的优势。第二个来看,特色农业的后发优势更大。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研究,也推动了一些政策的出台。西部地区精耕细作,但是深加工能力不强。第二个大的判断是我们要建成现代农民,只发展第一产业,已经没有出路了。我们在生产环境,潜力挖掘上已做的差不多了。第三,从我们的国情来看,最需要发展加工业,需要利用高附加值,节约我们的资源,增加我们的收入。

  从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势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来的时候经济很快就滑下来,但是农产品加工业一直到去年才得到了转向,明显高于工业、其他产业,高于我们的GDP。为什么?空间大、原料丰富。

  随着互联网+、高速路、飞机这些一体化的现代交通地出现,极大的缩短了空间的距离。原来的劣势正在消失,但是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有丰富的原料,并且是特色优质的原料产品。我们的优势还在于超低的加工成本。大家知道,中国之所以加入WTO迎来了快速的发展,是因为低成本,是因为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但是,现在东部用机器人替代人工,这实际是被迫的。我们的西部成本优势、资源优势明显,包括土地租金优势也是明显的。

  上个月,我在毕节参加了台盟和我们能源部召开的海峡两岸的生态农业发展大会。一个县本来是建的工厂的厂房,但是引不来工业企业,最后把加工企业做成了生产基地,投了20个亿进去,包括水电都很便宜。

  从第三产业来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对西部来说有巨大的潜力,这一块在新世纪以来也是井喷式的发展,特别是在西部的省份。现在全国有180万家休闲农业主体,其中130万家是农家乐,一年十亿的接待人次。农民增收,这一块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

  抓住新常态的后发优势,要积极、主动、有所作为。我在这儿也是给我们西部,包括给我们的荔波提三个具体的建议。第一,从现在开始,面临的机遇要深入地研究。为什么总书记这么关心规划,也就是布局谋篇未来得发展。今天的论坛也体现了县委、县政府的眼光。第二,营造发展氛围,把握优势宣传,积极主动地走出去。第三,就是一定要把农业作为我们发展的战略基点。这个不能丢,这个丢了就会丢掉根本。谢谢大家!

 

 

 

 

  编辑:龚紫陌
  时间:201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