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以全面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时间:2013年11月30日 来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龚紫陌

 

 


  演讲人: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彭森

  演讲题目:《以全面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彭森:

  尊敬的徐匡迪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接受邀请参加2013中国(上海)城镇化高层论坛。刚才 听徐匡迪主席作了一个全面的综合高水平的报告,确实是受益匪浅。我在这里就结合学习三中全会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就是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是经济过低产生的。城镇化是全球社会发展的趋势。中国 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城镇化发展如火如荼。新世纪以来城镇化的速度更快了一些,我们原来十二五规划规定到2015年要达到51%的指标,实际上在去年已经超过了。目前 恰逢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导致内需萎靡严重,所以现在就把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放在城镇化上。有人提出,未来几十年的城镇化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一些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超过60%。城镇化 人口年均增长1300—1600万,其中农村的转业人口为1000—1300万。如果今后20年继续保持这个数率,中国有望增加3亿多的城镇人口,并将创造30万亿以上的 消费需求。所以城镇化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有效的策略。但是我觉得这个想法过于乐观。对于目前的城镇化进程,冷静分析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个,传统的城镇化已经爆发出问题。传统的城镇化走的是大型城市蔓延 的道路,其动力机制是靠政绩考核,凭借要素不平等造成的城镇化。这种城镇化造成和积累的问题与矛盾日益棘手尖锐。同时也引发了两种社会病,一种是农民工半城镇化。农民工被纳入城镇化统计的2.34亿人口 之中,却未能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说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农民工确实是中国的特色,是一种半城镇化的状态而存在。同时,这也造成了城市中新的二元结构,城 导致市管理难度加大。另一种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而导致很多农村问题产生。很多农村靠386部队留守,导致一系列农村老人、儿童的问题出现。农村现代化的效率低,城乡二元结构最突出的特征——城乡差距 ,进一步扩大。这是我们国家目前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此外大量的圈地造城问题也带来了大量的浪费和腐败问题。由于一些城市空间的无序开发,摊大饼的扩张导致产生 人口密度偏低。还有就是环境污染严重,按照新的标准,全国7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17个省区市的6亿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很明显这样的城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背道而驰,也不能完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习主席强调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着力解决我们发展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城镇化中暴露的问题关键是城镇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改变。现行的财政、户籍管理等制度滞后,阻碍了农村农业的深化和城乡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必须与传统的城镇化割裂,彻底打破二元结构,坚决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二 是新型城镇化的新道路和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形成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外延式发展,不是追求投资规模,不是扩大城市面积,不是提高城镇化率,甚至也不是城市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核心,要符合小康社会、现代社会要求的民生改善和人居环境改善,着重于人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重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是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的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通过以工促农,建立工农互惠的新型城镇关系。新型城镇化既要注意供量,也要注意存量。特别要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同时也要关注到新农村的建设。使农民有机会平等参与现代化建设,分享现代化成果,绝不能再扩大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是靠行政力量,不是靠政策,更不是靠土地财政和热钱驱动,而是靠市场的力量,靠流量的变化,靠改革的红利。以城镇化为平台 的造城运动,拉动、刺激经济的行为只能进一步恶化结构。城镇化的动力在于改革创新,一切维护二元结构,阻碍新型城镇化的体制障碍都该破除。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城镇发展的全局一体化,第二个是城乡要素流动的一体化,三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这"三化"包括农村产业的改革,土地政策的改革,行政制度的改革,财政金融的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任务。其中城乡发展规划管理全面一体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的行政规划,通过改革,统筹规划全域布局,既要统筹发展又要促进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 ;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强城市经济活力的竞争力;要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水平和质量,建设信息化城市、绿色环保城市。通过行政区划制度的改革,完善设施标准,为有条件的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和口岸逐步发展成中小城市 打下基础。城乡要素的市场化就要打破城乡的紧密,就要解决城乡不等的交换问题,其中核心是土地改革,也要改变农村的金融分配。在土地方面,农村建设用地要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在劳动力方面要维护农民的生产要素权,保障农民工的同工同酬。在资本方面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努力发展中小农村商业银行,确实保护金融机构农业存款服务于农村。鼓励社会的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 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我想这样的市场化是整个新型城镇化的难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是要打破城乡之间社会的支付,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完善转移支付支出。以居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设置资源均衡配置。通过改革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消费提升,这个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第三个问题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务之急要过三关,这三关我想就是要应对好三个方面的挑战。

  第一关是土地关,要着眼于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以破解,关键在于城乡交易要素不平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中国城市要素规模迅速发展,城乡要素关系不平等、不平衡的问题有所加剧 。主体平等,交易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最核心、最紧要的是要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进行实施,三中全会决定也强调了着力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要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恢复农村生产要素的资源 与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建立起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过去这个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如何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上。近年来国务院希望通过修订《土地法》来改变这个问题,但是没有取得进展。人大常委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标准的调整,而在于怎么样通过市场来实现扭转。我觉得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这个财产权利主要表现在土地 方面。一方面要健全统一的城乡用地市场,让农地与国有土地同价;另一方面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并扭转交易的公开、公正运行的问题。还要保证农户宅基地的完善,改革宅基地,而且选择试基地,稳妥地推进,探讨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

  第二个是户籍管理,要着眼于城乡基本服务的均等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创新人口管理,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可以 通过控制条件,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但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本质上是各项改革落实在社会福利上的制度。已经进入到特大城市的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福利。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思路上调整方向,就是对户籍制度去户籍化。中国的城镇户口要与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 平等,研究证明目前在农业和非农业上的社会福利制度有67项,去户籍化就是还原户籍人口登记管理的工作。淡化户籍的同时,允许各地因地制宜地来面对差异化的公共服务。

  第三是 完善法制观念,积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重庆很多城乡已经搞了近十年的配套改革,率先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明晰了各类产权归属。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产权机构,破除限制农村生产要素流通的障碍,提高农民在土地收益中的分配 ,但是这很难在很大的层面上实施。我们首先要修改完善土地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土地承包法等等一系列的不适应目前城镇化发展方向的一些法律法规,从而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

 

 

 

  编辑:龚紫陌
  时间:2013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