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演讲
时间:2011年12月11日 来源:中国小康网 编辑:龚紫陌

 

 

  演讲题目:《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城乡统筹发展》
  演讲人: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原省长洪虎 

  高明光:高强同志长期在财政部门工作,谢谢高强同志的精彩发言。下面我们请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原省长洪虎同志作讲演。他演讲的题目是“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城乡统筹发展”,大家欢迎。
   
  洪虎:尊敬的论坛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城乡统筹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强调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的作用,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医技术。“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定坚持中西并重,推进中西药集成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深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城乡统筹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特征,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是以宪法条文的形式确立了我国传统医药的法律地位。中医药即中国传统医药的简称,它包括经典的传统医药,我国的民族医药,我国的民间医药,以及当前按照中医药管理的中西医结合医药。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年20号文件,国十条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西药与西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就表明我国卫生医疗模式的二元论和卫生医疗发展上的双轨制的特点。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首先要允许中西医并存,不能取消其中任何一种,也不能由其中一种取代另一种。其次要中西医都发展,不能只发展一种。当前更要加大对处于弱势地位中医的发展。第三,要中西医并用,要充分利用两种医疗资源,发展中西医各自的长处,不能只用一种,不用另一种。最后,实现中西医主流医学地位的并列,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要落实好中西医结合的作用,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中西医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起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了任务,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二,中医药是我国特有的卫生医疗模式,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产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形成和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首先中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它源自于中国,具有世界各国传统医学的共同点,更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医有着悠久不曾中断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有自成体系的系统的理论指导,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因病而宜,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的辩证医学。中医现有的理念和方法符合新世纪医学发展的要求,中医与洗衣相比,在很多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有适合特长。可以与洗衣互相取偿补短,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婴儿是有着发展前景的传统医学。所以,只有我国才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并且中医药国十条还把中西医并重当做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当然,作为传统医学的中医,必有其局限性和薄弱环节,但这不是中医必然衰落的原因,恰恰是由于上面说到的中国特色的存在,中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中医是以人为本的总体医疗科学,中医是以有生命的人为整体医疗对象,可以这样说,西医是治病的科学,治的是身上的病,中医是医人的科学,医的是有病的人,医生是帮助病人,调动病人的能动性战胜疾病,中医更加关注人的总体功能和总体状况,关心病人的身心感受,是以这些参数制定的参照系统。
  第三,中医是系统医学。中医把具体对象放到天体运行、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社会氛围、人际交往等大背景下观察,注意这些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中医关注人体各个部分、各个组织、各个脏器的联系,从调解他们相互影响中找到治病的方法。
  第四,中医是关注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科学。中医关注婴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人生阶段的相互关联对健康的影响。关注未病、已病、末病各个病程阶段的影响,关注饮食、衣着、锻炼、养生、调理等各生活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第五,中医是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生命科学。中医对生命起源有着物质性的认识,对于生命现象有独特的理解,精气神是中国对生命现象的形象描述,经络现象是中医对生命特征的独到见解,中医认为万物应和谐共存,治病以追求人体营养平衡为主,以控制治病因素为目标,不以杀灭治病因素为目的。
  第六,中医是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只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才把中医当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待,这并不表明中医作为一种医疗卫生科学将要退出历史舞台,而恰恰反映了中医科学的多面性,传统文化并不是一律要被遗弃的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仍然是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的。从总体上说,中医是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当然就中医自身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主流,它的一些部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扬弃。
  第七,中医是复合发展中的科学,中医是自然科学又不全是自然科学,中医是人文科学又不全是人文科学,中医是医疗科学又不全是医疗科学,中医是文化又不全是文化。看来中医好像什么都不是,其实中医就是中医,是一门复合的科学,这恰恰是中医的特点。中医是我们要重新认识的认知体系,只有这样全面看待中医,我们才不会拿西医与中医作简单对比,才能进一步认识中医的特点和优势,才能深刻理解发展中医药事业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发展中医药是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的关键措施。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科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为传统的中医药蕴含哲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很多理念和方式符合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将从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原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身心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发展,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对照这一要求,发展中医药,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是完全符合21世纪医学要求的。从根本上说中医药能够满足人们目前从西药还不能得到的特有的健康需求。无数案例证明,中医药能够治疗很多西药目前还无法治疗,或者治疗效果不好的疾病。前不久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镇一幼儿园因超载校车发生车祸,造成21孩子死亡,43孩子受伤的事故。对22个孩子全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名患儿在西医会诊或医治无效的情况下,因中医药的参与而起死回生,是又一生动的现实案例。
  在当前普遍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险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可以大大地降低医疗费用,延缓医疗需求不断增长与医保资金供应相对困难的矛盾,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基本医疗模式。
  当前中医药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诸如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服务领域萎缩,一些特色治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老中医的思想和观念得不到传承,中医理论和方法创新不足,与新技术结合较差,野生中医资源破坏严重,中医发展受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利益机制的束缚发展缓慢,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较差,人才匮乏等,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迫切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发展。
  四,加快推进中医药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国务院制订了中医药国十条,这是新时期国务院颁布的第一份专门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综合性文件,是一个纲领性的指导文件。加快推进中医药城乡统筹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认真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
  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有必要也有可能在加快推进中医药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带头做一些探索和创新。为此建议。
  一,将卫生工作方针的三项重点内容串起来,以加快推进中医药发展为抓手,实施卫生工作的创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是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通过发挥中医药适宜调节亚健康状态,治疗未病的优势,突出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特点,贯彻预防为主。发挥中医药简便的特点,发挥中医药非药物治疗的特长,和四川农村山区盛产中草药的优势,贯彻以农村为重点,通过加快中医药发展,改变中医药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特别是结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1号两个文件,结合本地实际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坚持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中医药国十条提出,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任务,中医药是传统医药,与民间医药有天然的联系,是我国广大群众熟悉和乐于接受的医疗方式,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就要使其更加贴近群众,就要走进基层,只有在基层,中医药更有用武之地。要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和民间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诊所,要把非药物治疗和中医健身方式普及到基层和家庭,要推广中医医院和中医诊所开设家庭病房,要让中医要在基层和群众中深深扎根。
  三,要充分发挥四川省中药难药基地的作用,大力发展中药种植业,四川省中草药丰富,是中药难药基地,自古以来蜀中多名医,四川省发展中医药有雄厚的基础,特别是四川省地形多样气候多变植被多种,具有极佳种植中药材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并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地区调整种植业和加工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合四川省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中医药的路子。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的更高要求,我相信通过加快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一定能够改善人们对健康医疗方面的需求,从而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谢谢大家!

 

 

 

 

 

  编辑:龚紫陌
  时间:2011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