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生态小康论坛——
论坛组织机构
 主管单位
 求是杂志社
 支持单位
  环境保护部
 国家林业局
 
世界能源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生态小康论坛组委会
 《小康》杂志社
 联合主办单位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网络媒体
 支持媒体 >>全部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经济日报、农民日报、    第一财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财经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新闻报、南方日报、  广州日报、中国经济导报、绿色时报、中华工商时报、绿色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金融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www.chinaxiaokang.com     2009-06-27 11:06:14     小康网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
  大家好!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政治报告,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19日在全党深入学习时间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明确将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党在深刻认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思想。林业在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
  一、林业在建设“生态良好”社会中具有首要作用
  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森林、湿地、沙漠是陆地最主要的三大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主要载体,也是林业的主要工作领域。森林、湿地、沙漠以70%以上的程度参与和影响着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在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对保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发挥着中枢和杠杆作用。在维护生态安全中,林业承担着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全球已出现的森林锐减、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气候变暖和水污染、空气污染十大生态危机,有八大危机主要靠林业来治理。正是基于这些认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并提出要“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由此可见,林业是建设“生态良好”社会的主体框架。
  林业是防治土地沙化的根本措施。中国是受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而森林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通过阻碍、引导、转向和过滤,森林可以控制风向和降低风速,有效地制止风起沙扬,使风沙流中沙粒下沉堆积,阻挡流沙的移动,减少沙尘暴灾害。一个疏透结构的防护林带,在其迎风面和背面,可产生一个无风区和风速减弱区,还可通过林冠庇护表层沙粒,避免风的直接作用,保护耕地和草原。
  林业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森林植被改变降水的性质,有效地拦截相当数量的降水量,减弱暴雨强度和延长其降落时间,林木的枝叶减弱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击力,缓解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保护土壤免受雨水的机械破坏;森林土壤具有很强的渗透能力和持水能力,森林的存在,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性;森林的庞大根系,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机械固土,森林的存在可以减弱土壤冻结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藏;森林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抗水蚀风蚀能力,起到改良作用。加强以森林为主体的林业建设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治本措施。
  林业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森林是自然界生物的庇护所和基因库,是生物多样性表达最完整的系统之一。地球上有一半以上的物种在森林中栖息和繁衍,随着许多物种的濒危和消失,森林的生物多样性意义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国家,仅脊椎动物就有6481种,居世界前列;高等植物达3万多种,居世界第三位。林业对于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维护地球生物多样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林业是应对气候变暖的根本措施。森林是陆地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可以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和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资料显示,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0至40吨。这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具有的维持碳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营造和培育森林,被公认为目前世界上成本最低的控制、维持碳平衡的最有效措施。
   林业是涵养水源的根本措施。凭着森林庞大的林冠层、林下的活地被物层、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系统,截持、吸收大气降水,增加生态系统中的有效水,起到良好的蓄水、净水作用,调节径流、消洪补枯,减少洪水和干旱的发生。森林具有极强的涵养水源的作用,一片森林就是一个绿色的水库。
  二、林业在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中具有基础作用
  林业既属于第一次产业,又属于第二次产业,还属于第三次产业,其在“生产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林业在粮食安全、资源安全、能源安全“三大安全”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业是粮食安全的保障。通过发展林业,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等措施,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我国现有18亿亩传统耕地的粮食产量;通过充分挖掘我国现有43亿亩林业用地和8亿多亩可利用沙地的潜力,大力发展干果、油茶、梭梭等经济林和实施林下多种经营等措施,可以极大提高我国“木本粮食”、“木本食用油”、“菌物粮食”和“代粮木本饲料”等非耕地生态粮食的产量。这不仅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还将对更新传统的粮食观念、改善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增进人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林业是资源安全的保障。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可再生资源。作为森林主要产品之一的木材,是世界公认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原材料中惟一对人类最友好、可再生的绿色原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青睐,其需求呈日益增长之势。我国是世界上木材消耗大国,而且木材及林产品需求一直呈刚性增长,缺口越来越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木材年均消耗需求将达到约7亿立方米,而国内最多能提供约4亿立方米,缺口在3亿立方米左右。立足国内解决我国木材需求问题,是根本出路。从林地潜力看,我国现有林业用地和可利用沙地的利用率和生产力都还很低,开发潜力巨大。把这些巨大的潜力挖掘出来,对于维护我国资源安全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林业是能源安全的保障。森林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而且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森林以其占陆地生物物种50%以上和生物质总量70%以上的优势,而成为各国新能源开发的重点。专家估计,到本世纪中叶,各种生物质能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40%以上。我国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生物量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我国现有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超过400万公顷,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利用现有林地,还可培育能源林1300多万公顷,每年可提供生物柴油500多万吨,木质燃料近4亿吨,折合标准煤约2.7亿吨。大力开发研制林业生物质能源,对于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节能减排降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林业在建设“生活富裕”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生活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在物质生活方面,林业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各种森林产品(包括木材、木制品及各类非木森林产品)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林业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生态文化的诸多领域,大致可分为森林文化、湿地文化沙漠文化三大类,其中森林文化即包括:树文化、木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动物文化、森林旅游文化、森林休闲文化等。其功能主要体现在环境、景观、审美、旅游和保健等方面。这对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森林旅游,可以使人在接近自然中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最理想的休憩方式之一。
  四、林业在建设“社会和谐”中具有独特作用
   所谓“社会和谐”,除了具备人与自然和谐这个前提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在保证“社会和谐”方面,林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林业的多重社会功能。
  第一、通过发展乡村林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第二、通过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调动林农“兴林富民”积极性,促进山区、林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第三、通过深化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加快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林区职工收入,维护林区社会稳定。
  第四、通过发展城市林业,把森林引入城市,加快建设森林城市步伐,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降低城市噪音,减缓温室效应,增加城市宜居指数,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社会和谐。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全国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6%,有效保护了45%的自然湿地和85%以上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为维护国家和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然严重不足,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居世界第122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生态差距已构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生活品质最主要的差距之一。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不辱使命,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加快构建林业生态、产业和文化三大体系,为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谢谢!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9-06-27 11:06:14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