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网首页 | 论坛首页 | 论坛动态 | 图片报道 | 论坛议程 | 领导与嘉宾 | 获奖单位 | 资料下载 | 联系我们 |第二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 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
论坛主要特点

· 政治意义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实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第一年。第三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以此为契机,探讨全面小康政策新走向,展示并表彰全面小康建设中涌现出的政府与企业典型,推动中国全面小康的进一步发展。
· 社会影响
  两届论坛的品牌效应;政府官员的权威政策解读;知名研究机构、学者的强势谏言;地方政府和年度贡献企业的经验共享;社会精英的智慧激荡
· 学术成果
  政府、企业等相关单位在全面小康建设过程中的创新改革及取得的成果将收入《2009中国全面小康蓝皮书》(拟继续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为中国全面小康进程进行里程碑似的纪录。

 

 

 

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参选(候选)单位(征集中...)
www.chinaxiaokang.com     2008-11-24 14:50:20     小康网
 
  2008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旨在独立评估和表彰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秉承十六大“六个更加”精神,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符合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小康新目标新要求,勇于走创新之路,特别是最近两年在全面小康十一个指数(饮食、居住、生态、休闲、生命、教育、消费、平安、信用、公共服务、快乐)中某一项或几项取得突出成绩有明显的进步,并对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县级政府典型。论坛上将隆重宣传、交流并推广地方政府创新的先进经验,并对地方政府创新行为进行研究和理论总结。
     
  江苏省江阴市
  申报单位:江苏省江阴市
  概况: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是长江中下游新兴的滨江港口城市。江阴市域面积98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9万。下辖15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3个省级开发区,250个行政村,88个社区(居委会),城市建成区面积51.5平方公里。
  推荐理由:近年来,江阴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把建设“幸福江阴”作为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生动实践,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社会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经济:2007年,江阴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90亿元,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首次突破10000美元,达到10250美元。江阴的综合实力可简要概括为“万千百十”,即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1/250的地区生产总值、1/300的财政收入和1/100的上市公司和1/50的中国500强企业。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62家,销售收入、工业利税分别占全市的89.8%和87.7%。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3家、超亿元企业300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16家。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江阴企业占10席,“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江阴占14席。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江阴服务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2亿元、投入100亿元,主要指标继续在江苏省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35.5%,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江阴积极探索“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七种工业反哺农业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2007年,全市“三资”投入农业达8.58亿元,近年来累计达到31.82亿元。
  实施“引起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际资本,精心组织产业招商,吸引一批投资总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旗舰型项目落户江阴。目前已有50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大公司进驻江阴,2007年全市新增协议注册外资17.78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6.29亿美元,累计引入外资60.33亿美元。同时鼓励大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务分工,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到2007年,全市累计开办境外企业114家。先后在欧洲、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贸代表处和分公司。
  民主:近年来,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882件、政协委员提案1430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0.7%,办理政协委员提案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8%。深入实施政务公开,加强监察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评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和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疏导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市(县)。
  科教:近年来,江阴市全面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3个,其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1.84%,高新产品销售和增加值均占全市的30%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市人才总量由2.7万人增加到24.6万人,年均增长7.9%;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0%、100%、95.7%和58.7%。
  文化:江阴市委市政府一向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力争做到“三个化”:一是坚持以文化人,推进“幸福进万家·文化欢乐行”活动,通过文化事业来凝聚人、激励人、满足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以文化文,用抓经济的理念来抓文化产业,调动各种文化的资源和力量,大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三是坚持以文化城,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内涵,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发挥城市名人效应,传承特色文化,打响徐霞客、刘天华等名人品牌,全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社会和谐:2007年,江阴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万元和1万元,达到21013元和10641元。江阴养老、医疗、就业、工伤等各类社会保险基本覆盖城乡。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9%以上,参保28.7万人。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人员达到28.9万人,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82.1万人。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3600元和2400元,城乡低保对象保障率、低保资金到位率、低保资金兑付率三个100%。2007年财政用于支农、惠农资金超过9亿元,占可用财力15%,创历年之最;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7%,农村调查失业率为3.48%,均创历史最低。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月薪制实施率稳定在90%以上。
  生态:好环境才有好心情。2007年,江阴市通过“国家生态市”复查,废水达标排放率84.1%以上。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环境综合指数达到97%。强势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全年COD排放量削减8394.7吨,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15万吨。关停216个污染严重、难以治理的企业、项目。城区环境噪声控制在57分贝以下,主要道路交通噪声控制在73.2分贝以下。2006年、2007年两年内江阴市完成造林绿化面积9.5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23.1%,城区绿化率达到43.5%,村庄绿化覆盖率为26.4%,建设50多个“文化造绿”景点和150多个开放性绿化公园和农业生态园。加快实施城区植树增绿、垂直挂绿、文化建绿、拆墙透绿和引山入城等工程,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5.25平方米。
  
  江苏省昆山市
  申报单位:江苏省昆山市
  概况:昆山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上海经济圈中一个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总面积921.3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68万人。
  推荐理由:利用东依上海的地缘优势,大力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高起点引进先进技术,以国际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实现了由单一农业向全面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
  经济:2007年,昆山市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000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1151.8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1万元(按现行汇率折13424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总量、人均GDP和人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继续高居全国各县(市)之首。近年来,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3.7%和51.5%。
  民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落实各级党委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市镇两级党委全面实施重大项目、重要人事任免、重点工作、大额资金使用“三重一大”议事规则,全市重大决策征求市级以上党代表意见制度,完善乡镇党代表常任制,非公企业党组织以公推直选方式换届,落实农村党员议事和村民代表听证制度,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不断扩大党内民主。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县)”。
  科教:科技方面,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聚、人才支撑和可持续发展“四大平台”。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7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0多个,企业累计申请专利2.2万件、授权1.1万件。全市拥有各类产学研联合体334家,设立研发机构的企业311家,设有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分站,拥有省和苏州市级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3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5.3%。在科技部、中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中,昆山蝉联全国县级市首位。教育方面,近三年投入32.7亿元,初步形成与片区规划相适应的教育布局,首批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7.8%,高等教育入学率61.7%,教育主要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先进水平。先后引进6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近3万人。
  文化:近年来,昆山市提出了建设“文化昆山”的一系列目标、任务、措施,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建了科技文化博览中心、昆仑堂美术馆、候北人美术馆、图书馆、市民文化广场、体育馆等一批现代化文化场馆设施。每年举办各类文艺活动超过500场,活跃在城乡的各类业余文艺团队达到256支。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各类文化产业年经营收入达到135亿元,新闻出版经济总量就超过118亿元,占到全省同行业四分之一强。
  社会和谐: 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68元。全市建立了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农民创业担保中心、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创造性地建立农民创业小额贷款担保机制,为群众创业搭建平台。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与城镇保险的接轨,加快被征地农民和灵活就业人员进社保步伐,总数超过9.7万人。2008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每月350元,从低保开始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生态:昆山的环境理念不断升华。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水质达标率达100%。2006、2007两年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平均值为97.0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等环境指标大幅提升,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03%,绿地率为39.8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43平方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申报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概况:武进是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它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中心位置,北望长江,南枕太肖。1995年撤县设市,2002年撤市设区,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总人口97.5万人。
  推荐理由:
  武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节约优先”方针,积极推进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武进特点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建设之路。
  经济:近年来,武进确立了“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挑大梁、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当先行、在全国县区竞争中占前位”的发展定位,全区2006-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超过了前六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的总和,两年的实际到账外资超过了前四年实际到账外资的总和。2007年,武进区主要经济指标均跨上了一个大台阶,实现了“十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达到706亿元,同比增长23.5%;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11亿元,同比增长42.2%;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0亿元,达到43亿元,同比增长38.3%;工业产销双双突破2000亿元,分别达到2101亿元、20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24.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达到336亿元,同比增长20%;工业投入突破200亿元,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22.9%;协议注册外资突破10亿美元,达到10.6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实际到账注册外资突破5亿美元,达到5.35亿美元,同比增长40.5%;城乡存款余额突破600亿元,达到655亿元。
  即使在今年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从紧、经济增速趋缓的情况下,武进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都在20%以上。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大和谐”的典型代表。
  民主:近年来,武进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重视党的廉政建设和执政效能的提高。平安法治稳步加强。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提高到96.7%,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区”,今年区内所有行政村将全部建成技防村。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村委会和居委会自治达标率均达到99%,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社区建设示范区”。积极推进效能革命。经过三轮政府审批职能改革,全区削减审批事项788项,削减率达到77%;平均审批时限也由2005年的17.8个工作日,缩减到现在的7.4个工作日,有效打响了武进效能品牌。狠抓腐败惩治。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积极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协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强有力的监督整体合力。近三年,全区立案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359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80余万元。
  科教:科技创新是地区发展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实力的关键。武进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全区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武进留学人员创业园、江苏“33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发展壮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五大高新产业,大力促进经济发展由要求素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变。
  文化:武进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近年来更深入开展文明创建,市民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两年多来全区用于三级文体阵地建设的投入已累计达2.8亿多元,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和名人馆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相继对外开放,11个镇建成省级合格文化站,406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文体活动场所;群众文化异彩纷呈,全区性重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每年都有近百件文艺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淹城遗址保护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效。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业态日渐完善,太湖湾和西太湖规划建设快速推进,数字文化、创意文化等更多具有武进特色的文化新品牌正崭露头角。
  社会和谐:“富民安民”是武进打造和谐小康社会的另一大亮点。政府鼓励创业富民,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达6.5万家,注册资本总计达341亿元,同时还落实政策富民,每年直接支农惠农财政补贴达1500万元。每年免费培训农民工近万人,城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率分别达97.3%和92.5%。全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30335元和9911元,同比分别增长20.7%和12.2%。此外,全面开展被征地农民保障、动适居民安居、困难群体帮扶“三大工程”。积极推行“五保合一”,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8%,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7%,16.7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额突破30亿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不断提高。
  生态:快速发展的同时,武进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实现低消耗、低污染的经济增长。2007年,武进全区工业总产值达2101亿元,工业经济的总量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50%以上,而全区环境质量却有了显著提升,2007年关停并转了203家化工生产企业,完成河道清淤13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7万亩,全区上下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对内赢得了民心,对外提升了武进的形象,2007年成功摘取国际花园城市金奖。
  
  浙江省绍兴县
  申报单位:浙江省绍兴县
  概况:绍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域面积1177平方公里。下辖15个镇、4个街道,302个行政村、71个居委会(社区),户籍人口70.8万。
  推荐理由:
  近年来,绍兴县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加强领导,加大力度,落实措施,加快推进,取到了明显的成效,开创了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经济: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541.49亿元,同比增长16.2%,财政总收入67.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79亿元,工业投入140.31亿元,自营出口52.62亿美元,实到外资3.31亿美元。目前,全县拥有9家上市公司,销售超亿元企业267家。绍兴县是全国纺织大县,纺织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2%,纺织面料出口量占全国的近7.1%,形成了从前道PTA到织造、服装的较为完整生产链,拥有全球最大的轻纺产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近年来,绍兴县在大力提升纺织业的同时,加快壮大新兴产业,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产值比从上年的68.8:31.2调整到66:34。
  民主:按照“两个更加”的要求,切实做到以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共清理行政许可事项347项,行政审批事项比上一轮减少18%。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推广“夏履民主程序”,加大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力度,积极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全方位、经常性公开。深化平安创建活动,加大打黑除恶力度,健全防控体系,创造了“柯桥现象”这一治安工作经验。刑事发案、安全生产事故和群体性上访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
  科教:强化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筹建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建设县科技创新大厦,2007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研发中心9家,新增中国名牌6个、中国驰名商标18件,累计已拥有14个中国名牌产品、23个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省首批科技强县。全县19个镇街全部成为省教育强镇和市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镇,十五年教育普及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9.5%、49.1%,九年制义务教育完成率达100%,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县实验职中、电大、成教中心、职教中心四校合并办学,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文化:大力建设文化强县,县博物馆暨越国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小百花艺校扩建、广电网络中心大楼等工程进展顺利,小百花“越剧天天唱——周末剧场”正式推出,被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全县已创建县级文化村290个,创建率达到96%。启动实施“新农村小康体育工程”,创建小康体育村26个。
  社会和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871元。全面实施“六个所有”(让所有适龄孩子都能接受十五年的优质普及教育、让所有有劳动力的家庭都能创业就业、让所有群众都能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让所有老年居民都能享受基本生活保障、让所有住房困难家庭都能改善居住条件、让所有困难群众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民生计划。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三费合征”,被征地农民“即征即保”率达100%;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建立了城镇、农村老年居民生活保障制度。
  生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在印染、热电企业全面安装实时监控装置,鼓励印染企业采用中水回用、气流染色机、液碱脱硫等新工艺新设备,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申报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
  概况: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域,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毗邻港澳、广州,面积8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万。
  推荐理由:
  经过30年改革开放,顺德已经发展成为产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程度都比较高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现代工业的产业集群,培养了一大批有本事、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和一支市场意识很强的干部队伍,营造了很好的市场氛围,具备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经济:1999年,顺德被广东省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试点,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0亿元,工业总产值3235.4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2:63.7:34.1。固定资产投资26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9425万美元,出口额119.71亿美元;实现税收186.7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39亿元。至2007年底,全区拥有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00家,其中超10亿元29家,超百亿元3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和集团达200家;拥有美的、科龙、万家乐、科达、德美化工、碧桂园6家上市公司;已引入世界500强企业20家,投资项目34个。近年来,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建立,高效益、品牌化、集约型农业特色日趋明显。
  民主:近年来,顺德大力推进民主建设,不断探索政府的职能作用,有效推进“三大三小”,即“大服务,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企业,小政府”。2008年,顺德市又大力推进政府创新,积极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政治文明的建设,从观念环境、体制基础、功能定位、服务效能、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展开,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制度保障。
  科教:顺德是全国第一批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区、科技进步示范区、专利先进区和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2年位居全国同级单位首位。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15家。2007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78亿元。同时,顺德是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市”,10个镇(街道)均为省教育强镇,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位于广东省前列。拥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6所、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个、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6个,2007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达98.3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
  文化:2007年,新建顺德演艺中心、新图书馆、新博物馆、美的体育公园等一批文体设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健全。顺德被授予“全国龙舟之乡”、“中国水球之乡”、“中国曲艺之乡”等荣誉称号。出版发行《顺德文丛》第一、二辑,整理、归纳、总结顺德传统历史文化。
  社会和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37元。顺德一直着力推行的“城乡一体化”、“福利社会化”也为建设“全面小康”之城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目前顺德参加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和失业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居民已达363万人次,其中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100%。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城乡居民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制度,至2007年底已有超过70万人参保。目前更覆盖到全区118万居民和城镇职工,包括30多万外来工。顺德还建立了低保制度、危重病特殊救助、临时救助和困难群体子女助学制度。
  生态:近年来,顺德市开展的“青山、碧水、蓝天、绿地”综合环保工程也成效明显,至2007年末,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8.35%,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为0.78,为顺德市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申报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概况:余杭区,地处浙江省北部,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5个街道,总人口83万。
  推荐理由:
  经过多年奋斗,目前余杭成为大都市杭州的一个新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域和区位优势凸显,古老而又年轻的余杭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堂门户,投资宝地”。近年来,余杭区关闭了上百家污染和技术落后的企业,使得“美丽余杭”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经济: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420.77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8.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2.11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24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5.7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36.79亿元。工业是余杭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区已形成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建筑材料、食品饮料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拥有华立集团、杭州鼎胜、诺贝尔集团、大东南高科包装、西湖汽车零部件、华鼎集团等6家全国民营经济五百强企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重工业产值增长26.5%,高于轻工业5.7个百分点。以商贸、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54亿元。
  近几年,余杭逐渐成为了国际跨国企业青睐的宝地。德国益利素勒集团、北美第二大汽车制动零部件生产企业美国卡莱公司、德国老牌家族企业海因兹集团、美国瑞高家纺等跨国集团纷纷以并购当地民营企业的方式前来“定居”。余杭近三年来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50家,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超过35%。
  民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建议331件,政协提案348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6.4%以上。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三星级及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率达到74.2%。创新社区居委会“自荐直选”选举模式,顺利完成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切实执行政务公开,落实政府采购、重大项目招投标等制度,财政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和审计工作得到加强。完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加大。组建新一届区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重大项目11个。
  科教:积极贯彻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引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全区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雏形已开始显现。大力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成立临平一小等6个名校教育集团。推进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98%。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成人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文体活动广泛开展,成功承办全国健身秧歌大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活动。文体设施不断完善,区游泳馆开馆运营,创建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镇乡4个,省体育强镇4个,“中国盲人门球训练基地”在塘栖挂牌。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有线广播通响率达到95%,有线电视入户率突破90%,顺利完成卫星广播电视转星调整。
  社会和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8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83元,增长14.2%。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31.38亿元,增长8.6%。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就业人员18315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5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区企业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94万人、20.85万人、22.06万人、13.60万人、15.38万人。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征地农转非享受政策优惠的参保人数达到近5万人,有23643人按月领取养老基本生活保障金。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人数达到60.12万人,参保率为99.17%,报销率为44.73%。
  生态:确立了“环境立区”是余杭发展的前提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通过省级基本达标生态区技术核查考核验收。建成区绿化总覆盖面积637公顷,绿化覆盖率34.88%,有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个;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塘栖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良渚组团、余杭组团污水处理工程进水调试,临平第二污水系统应急工程和黄湖、崇贤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逐步推广。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8.0%和12.5%,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年排放量分别减少3.7%和5.5%。超额完成省、市各项造林绿化任务,荣获省绿化模范区称号,百丈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2008年,余杭区又提高了环保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功能区划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对于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和不节约能源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
  申报单位:黑龙江省绥芬河市
  概况: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面积4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万。下辖2个镇和互市贸易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
  推荐理由:
  1987年恢复边境贸易以来,绥芬河市坚持“以贸兴业、富民强市,建设现代化国境商都”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大通道、大经贸、大市场、大加工、大旅游”五大战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经济: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0.5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不含基金),实现10.01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6.3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进出口贸易额实现46.3亿美元。口岸过货实现951万吨。口岸过客实现139.3万人次。
  民主: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觉接受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20件,政协委员提案40件。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加大安全专项整治力度,安全责任事故得到有效控制,被国家五部委评为“全国平安畅通县(市)”。通过民心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直通车、市长信箱等不同方式,搜集各方面意见、建议1350件,分门别类进行了办理。
  科教: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推动新型工业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一年来,完成了数字城市基础物理平台、外网平台建设,启动了无线局域网、协同办公系统和绩效考核系统建设,开通了网上审批系统。城市立体监控系统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安装监控点150个。与浪潮集团、马来西亚MSC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绥芬河浪潮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高中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文化教育园区8栋楼完成了主体封闭,五小扩建完成基础工程。发放爱心助学捐款33.5万元,资助中小学生288人。
  文化:挖掘历史文脉工作力度加大,对邮政局办公楼进行了置换改造,对教堂进行了精装修,“三套车”俄罗斯风情园投入运营。绥芬河市计生局、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局、卫生局等部门利用第十二届农民科技节的有利契机,深入阜宁镇北寒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还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绥芬河市活动推介会,扩大绥芬河市与俄罗斯友邻城市之间在文化、教育、卫生、法律等领域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交流。
  社会和谐: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4850元,同比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6688元,同比增长10.1%。加大扶贫济困工作力度,发放各类救济资金400余万元;农村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我市被列为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市(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2.8%。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锅炉并网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举办了首届“社区节”。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同步提高到每人每月280元,成为全省最高。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保基金滚存结余1.15亿元。
  生态:大力实施“城乡洁净工程”,强力推进城市周边私搭乱建清理工作,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化工作成效突出,国家级园林城市通过验收。亮化工作提档升级,城市夜色流光溢彩。
  
  辽宁省海城市
  申报单位:辽宁省海城市
  概况:海城市位于辽宁省南部,全境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29个镇区,其中包括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113万,其中市区人口36万人。
  推荐理由:
  面对国家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拉动内需的有利契机,海城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关注民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等河滨城市。
经济: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33.2亿元,比2006年增长16.8%;形成了矿产品深加工、钢铁、纺织、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精细化工等支柱产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8072万美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中,海城名列第33位。
民主:大力实施了政务公开工程,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定期向社会征求意见,连续三年开展了为群众办实事工作,累计为群众办理实事30余件,做到了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建立健全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专家咨询、决策评估和责任追究等制度。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议案、提案办结率、代表委员见面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到100%。实施了行政资源整合,完成了近20个部门的职能调整和整合,理顺了政府管理部门职能,实施政府精细化管理,改革了考核体系,实行了规委会“一会制”和收费“一费制”,开展了五大专项整治和五大专项行动,市场经济秩序更加规范,政府的公权力和行政效能进一步增强。
  科教:三年来,全市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83项,推广专利85项,近期有5家企业荣获了中国国际专利产品交易会金奖,签订技术合同2项,新产品交易合同金额达到了4150万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投资4000万元,改善教学软硬环境,并顺利通过了“双高普九”验收。整合教育资源,三年累计撤并农村小学110所,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实施教育“两免一补”,累计减免农村学生学杂费3540万元。投资1000万元,实现了农村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文化:多年来,海城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保护工作,累计投入300余万元,重点加大了对三学寺、山西会馆、魁星楼、金塔、银塔等一批重点文物的保护和开发工作。新建农家书屋200余户,新建了11家镇级综合文化站;实现了农村健身广场全覆盖,为群众的健身、娱乐、休闲、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社会和谐: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460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1.5%和15%。全市就消除“零就业家庭”3351户,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左右。成立了海城市慈善总会,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累计投资2500余万元,为社会弱势人群建房1300余座,改扩建敬老院21所,弱势群体得到有效救助。成立了全省县级市中最大的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建立并推行了市级领导接待包案、信访稳定评估等20余项信访制度,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突出信访和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了城乡流动派出所,推行“四加一”治安维稳防范模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全面推进了海城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了海城河城区段的美化、亮化、硬化。着力实施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累计新建农村高标准卫生厕所3000余座,新建了农村垃圾点1300个、垃圾处理场100个,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60%,农村环境卫生水平明显改善。连续三年实施了农村饮水改水工程,全市20万农民喝上了“放心水”,大力实施了“一池三改”工程,全市有3万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申报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
  概况: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东端,蒙晋陕三省交界带。全旗总面积7539平方公里,总人口27.6万人,辖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乡镇。
  推荐理由:
  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深入挖掘发展潜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效益,全旗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就业、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经济:2007年全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03亿元,人均实现GDP由上年的67568元增加到99348元,增幅47.0﹪。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4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81.8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12.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60.6:37.6。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农牧业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划分,6万亩规模经营节水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建成269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农牧业开始破题。
  民主: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充分发挥示范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健全民主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扩大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科教: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在全区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3所学校被评为“全国教研兴教示范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矿业学院开工建设。年内新招聘教师150名,师资力量得到进一步充实。2007年末全旗共有各类学校56所,在校生41710人。全旗适龄人口小学入学率及初中入学率达到100%。
  科技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全旗科技经费支出2004万元,较上年增长11.8%,设立1000万元科技创新基金,成立了伊东产学研基地和煤转化、高岭土、果品、小杂粮、伊泰煤制油5个技术研发中心,累计申请国家专利6项,推广农牧业新技术新成果20项,全年完成各类科技培训4.4万元人次,科技创新能力和新技术的应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文化:文化广播事业稳步发展,年内成功承办了“黄河杯”全国业余围棋大赛、全市职工篮球赛等大型体育赛事以及鄂尔多斯市千人广场舞大赛开幕式和鄂尔多斯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幕式文艺晚会。全旗现有各类文艺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个,乡村文化室25个;公共图书馆1个,共组织编排文艺演出3台、136场,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和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4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88元。2007年,全旗城镇失业、医疗、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9万人、3.88万人、1.4万人。年末全旗共有18万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业人口参合率达到90%,全年共为30294名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327.4万元。旗财政支出社会保障资金2.14亿元,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6100名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增城镇就业26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1%,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
  生态:环境和生态治理成效显著。全年完成营造林30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23.2%;完成水保治理面积340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64%,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污染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投入1.5亿元全面关闭和整顿了焦化、铁合金、电石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削减二氧化硫27000余吨、化学需氧量570吨。中小型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5%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大大改观,沙薛两镇区垃圾清运面达到100%。
  
  江苏省吴江市
  申报单位:江苏省吴江市
  概况:吴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全市总面积为1176.68平方公里(不包括所辖太湖水面)。1992年撤县建市,设有18个镇,5个乡,人口约80万人。至2004年全市全面完成撤乡建镇,共设10个镇。
  推荐理由:
  近年来,吴江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着力推进片区经济、规模经济、品牌经济和富民经济四大经济,全市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2007年市工业总产值首超2000亿元,达227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235家。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9%,同里镇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称号。
  民主:吴江是51个“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之一。吴江市各级党政领导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吴江市把法制宣传教育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2004年开展创建“民主法治村(社区)”工作以来先后被命名为苏州市民主法治村15个、民主法治社区6个;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6个、民主法治示范社区4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另有5个村、2个社区申报第四批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科教:2007年科教文卫体财政支出14.7亿元,比2002年增长4.3倍。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8%。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被评为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县(市)。
  文化:柳亚子旧居、师俭堂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芦墟山歌、七都木偶昆曲等民间艺术进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社会和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3元,年均分别增长13.2%和13.8%,城乡居民储蓄余额28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1.5倍。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实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土地换保障”制度,使我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了农民“失地有保、征地必保、人人参保”的目标。全国县级市首创的“市民卡”工程成功实施。创建“全国消费放心城市”有序推进,建立覆盖全市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督网络,“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已达到验收标准。
  生态: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18项重点生态工程全面完成,创建国家生态市通过国家级技术核查。关闭了全市全部旧桶复制企业及200多家“小化工”企业。全市已拥有集中污水处理厂11家,日处理污水能力41万吨。创建成3个国家级卫生镇、6个省级卫生镇、183个省级卫生村、70个省级生态村。获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称号。
  
  湖北省宜都市
  申报单位:湖北省宜都市
  概况:宜都市位于湖北省的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市面积1357平方公里,辖4乡5镇1个街道2个管委会、123个村、21个社区,总人口39.4万,是全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
  推荐理由:
  近几年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率先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一切为民发展的理念,着力推进“一主三化”发展战略,实现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经济: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84.4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10.3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8亿元。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7:53:31调整为2007年的13.6:50.9:35.5。2004-2007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2004-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民主:围绕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积极扩大基层民主,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之源。一是官由民选,实现民主选举全覆盖。二是事由民议,民主集中制落实。依靠民意作决策,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人民群众定夺。三是绩由民评,树立科学政绩观。
  科教:近年来政府累计投入2.8亿元,提升农村科技服务装备水平和科技人员素质。全市建立市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56个、乡级农业服务中心10个,123个村开通农村远程教育网络,组建51个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农民科技示范户4500户,健全了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近几年来,全市共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169项,取得专利授权54件,被确定为“湖北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市”。近三年宜都市教育累计投入3.64亿元,年均增长20%。坚持对山区薄弱学校投入大于城区中小学,三年来对山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00万元。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到11年,成为全省“普九”先进县市,顺利通过全国“双基”先进县市评比验收,被教育部专家誉为“宜教之都,宜学之都”。
  文化: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着力构建功能完善、发展平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惠及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先进县市”称号。
  社会和谐:构建了覆盖全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乡、村三级矛盾排查网络。认真开展市委书记“大接访”活动,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矛盾和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有力地推进了平安宜都建设。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员3万人,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9.6万人,被确定为湖北省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县市。目前,社会保险覆盖面达到18.3万人次,2007年社会保险收入1.8亿元,被确定为全国57个养老保险经办工作重点联系县市之一。医疗保障覆盖面达到10万人。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和重点优抚对象由政府全额补贴统筹费,农民参合率达到9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05元、农民人平纯收入4860元。
  生态: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逐步形成了以大环境绿化为基础,以城市公共绿化为重点,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道绿化为点缀,突出滨江特色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到2007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35.20%绿化覆盖率达40.2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08平方米“城市绿化和生态保护”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被命名的县级市。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号
  申报单位: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委县政府
  概况: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北靠天目山,面向沪宁杭。全县辖16个乡镇(开发区),人口45万,面积1886平方公里。
  推荐理由:安吉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打造一地四区,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安吉”的宏伟目标,以“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为总抓手,坚持生态立县、突出工业强县、加快开放兴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2007年,安吉县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1.1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4亿元,分别增长26.5%和26.8%;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7.1亿元,增长12.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亿元,增长16.4%。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34家,其中超5亿元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新增60家,达到468家。印度塔塔、日本旭化成等世界500强企业首次落户安吉。
  民主: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力促进政府工作提速增效,审批时限由原来189个工作日压缩到100个,承诺时限缩减45%。在全市率先实施行政机关内设机构审批职能归并,正式开通“县长热线”,被评为2007年中国生态小康建设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加大廉政审计和反腐败力度,及时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
  科教:2007年,吉安县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项目20项。安吉下大力气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性区域布局调整,初步形成了优势集约、全面覆盖的教育格局。全县现有外国语大学1所,职业学校3所,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人才引进有较大进展,新建人才公寓。
  文化: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创建省级文化特色村(社区)3个,完成广播“村村响”工程。成功举办2007中国(安吉)竹文化节,扩大了与国际竹藤组织合作成果,国际竹产业会展中心和竹产业培训中心在安吉挂牌。
  社会和谐:2007年,吉安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96元,分别增长12.8%和14.5%;城乡就业水平、低保标准有了新提高,工伤预防工作得到加强。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全覆盖,祥云花园经济适用房、蓝天花园安置房全部交付,农村危旧房改造331户。通过10年努力,最终把安吉187个村打造成为环境美、生活美、心灵美的中国最美丽乡村,获得当地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生态:生态建设继续深化。县城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村庄环境整治累计受益28.2万人,受益人口达81%。沿路、沿线、沿景区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千库保安”、“万里清水河道”、“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西苕溪整治、老鱼塘改造、标准林道建设顺利完成既定目标。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
  申报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政府
  概况:东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揽于九曲黄河“几”字湾怀抱之中,是国家新兴能源重化工基地鄂尔多斯市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和信息中心。东胜区域总面积2530平方公里,人口50万,辖9个街道办事处、3个镇、2个在建新城区。
  推荐理由:
  东胜区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狠抓落实为着力点,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领跑自治区101个旗县(区)经济发展,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90.0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9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4.61亿元,增长39.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3.51亿元,增长30.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加大,分别达到 0.2%,39.8%和60.0%。在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比例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为0.7:39.5:59.8,以绒纺、煤炭、建材、林沙产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日益健全。全年人均生产总值(GDP)75720 元。
  民主:强化对重点项目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建立公开评议制度,对一些重大工作事项的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动群众评议,提高落实效果。严格执行已出台的行政首长问责办法,对落实不力的一追到底,严肃问责。
  科教:东胜区以城市和资源为依托,以重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建设了富兴羊绒、鄂绒纺织、哈巴格希煤化工、万利建材、铜川沙棘、铜川工业、布日都综合加工、亿利中蒙药等八大专题园区,引导这些园区进入环保型、科技型和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利用的发展轨道。先后荣获了全国星火西进示范县、全国百家科技工作试点县等称号。2007年、2008年,东胜区斥资20亿元用于教育,从2008年开始,每年教育投入不低于5亿元,政府每年安排预算不低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并逐年根据教师增加人数相应增加。从2008年起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教辅用书费和寄宿生食宿费,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目前,东胜区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升学率100%。
文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活跃。全年文化产业收入5.15 亿元,同比增长25.0 %。年末我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2个,图书馆2个,体育场馆1个,新闻出版单位1个,广播电台1个,广播覆盖率100.0%,电视台1个,电视人口覆盖率100.0%。
  社会和谐: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87元。2007年全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为56762人,同比增长7.4%。全年安置就业人员8573 人。城市社区卫生建设有了新成效,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2.0%。新型农村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渐扩大,参合率达到90.28%以上,农民住院报销比例大幅提高,报销起付线由200元降低至100元,封顶线由3000元提高到10000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月的160元提高到23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年的6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村义务兵家属优待金由2000元提高到 4500元,70岁以上无固定收入的老人每年享有600元的生活补贴。
  生态:生态建设成绩喜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4万亩,建骨干坝12座,淤地坝25座,新建和完成人畜引水解困工程2处,解决了2900人、7600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2个移民村的供水问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植被覆盖率达87.0%,森林覆盖率达 29.6 %。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28天,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污水处理率达90%。
  
  
示范典型:
 
  全面小康典范:江苏省江阴市
  江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北枕长江,南襟太湖,西眺南京,东望上海,是长江中下游新兴的滨江港口城市。近年来,江阴把建设“幸福江阴”作为科学发展观在江阴的生动实践,经济社会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江阴先后获得了60多项全国性先进荣誉称号。2005年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市),2006年建成了首批国家生态市,被评为“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 2008年,江阴在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连续6年名列第一。
  2007年,江阴GDP达到1190亿元,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达到10250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82.33亿元。
  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62家,销售收入、工业利税分别占全市的89.8%和87.7%。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3家、超亿元企业300家,入库税收超亿元企业16家。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江阴企业占10席,“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中江阴占14席。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江阴服务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7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42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2亿元、投入100亿元,主要指标继续在江苏省同类城市中保持领先。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35.5%,贡献份额逐年提高。
  江阴积极探索“以工投农、以工办农、以工带农、以工富农、以工扶农、以工促农”七种工业反哺农业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2007年,全市“三资”投入农业达8.58亿元,近年来累计达到31.82亿元。
  实施“引起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扩大开放,积极引进国际资本,精心组织产业招商,吸引一批投资总量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旗舰型项目落户江阴。目前已有50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大公司进驻江阴,2007年全市新增协议注册外资17.78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6.29亿美元,累计引入外资60.33亿美元。同时鼓励大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市场,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务分工,不失时机地扩大对外投资,带动外贸出口、招商引资和劳务输出,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到2007年,全市累计开办境外企业114家。先后在欧洲、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经贸代表处和分公司。
  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江阴还在城乡建设、公用事业、环境整治、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幸福江阴”不仅是一个预期目标,也成为江阴人实实在在的感受。
  在新的历史时期,江阴人并没有停下发展的步伐,江阴政府郑重承诺:将继续解放思想,尊重基层、尊重群众、尊重实践,一切从江阴的实际出发,统筹把握好经济与民生、经济与社会事业、人与自然、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闯出一条新路的勇气开创新一轮发展的新局面。让更多人的幸福得到充分发展,按照群众意愿解放思想,围绕群众的所急、所需、所盼解放思想,大力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全面小康典范: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武进区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中心,北望长江,南枕太湖。
  近年来,武进确立了“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挑大梁、在全省‘两个率先’中当先行、在全国县区竞争中占前位”的发展定位,全区2006-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超过了前六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的总和,两年的实际到账外资超过了前四年实际到账外资的总和。武进区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切实强化和谐社会建设,有效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营造经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良好局面。平安法治稳步加强。全面推进“平安武进”创建活动,“大防控”格局和“大调解”机制有效建立,刑事犯案率逐年下降,公众对社会治安状况满意率提高到96.7%,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社会治安安全区”,今年区内所有行政村将全部建成技防村。
  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把经济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上,努力把群众关心的事情一件件办好。大力推进百姓致富,鼓励创业富民,全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达6.5万家,注册资本总计达341亿元,平均每5户人家中就有一个老板;2007年全面完成停车场建设、天然气推广、送文化下乡、农贸市场改造、老小区改造等30件为民实事,今年又实施了“三服务中心”建设、农村公交建设、农村路桥改造等新30件实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度不断提高。
  今后一个阶段,是武进进出出区巩固提升全面小康水平,奋力迈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武进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速度的“继续快”为实现率先发展的重要动力,把“进军现代化,建设新武进”作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以发展水平的“更加好”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追求经济与环境、速度与效益、发展动机与发展实力相统一的发展效果;以干部队伍的“努力强”为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强班子、强队伍、强素质、强管理,努力使武进在全市的贡献份额增长、在全省的发展位次提升、在全国的美誉度扩大。今后几年,我们将重点推进“五个打造”,再谱武进发展光辉篇章。
  一是打造名扬华夏的“实力之区”。力争到2010年GDP超1000亿元,工业产值超3000亿元,财政收入超150亿元,形成产销超百亿元产业集群4-5个,超百亿元企业3-5家,超50亿元企业5-8家,所有镇产销超百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持续稳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二是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区”。大力推进“创新型武进”建设,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重点建设20个省、市、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25家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
  三是打造清新秀美的“生态之区”。广泛开展全民造绿活动,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2.5%和1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四是打造时尚休闲的“宜居之区”。全面加快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常武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尽快形成贯穿全区的“十纵十横”路网骨架和“一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完成武进区域供水工程、天然气管网、停车场、公共健身场所等市政设施,全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五是打造文明协调的“和谐之区”。力争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500元和13000元,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全部达到100%。进一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时,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和谐社会的典范: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地处中国东部的长江三角洲,上海与浙江省会城市杭州之间,是杭州的一个城区。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作为中国开放最早、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余杭的社会经济综合实力与其文化底蕴一样令人瞩目:目前在全国2000多个县区中名列第15位,城市化水平达到48%,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7.4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7.75万;建成区绿化总覆盖面积637公顷,绿化覆盖率34.88%,有自然保护区2个、森林公园3个;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420.77亿元,增长15%,人均GDP达到6724美元。
  近几年,余杭逐渐成为了国际跨国企业青睐的宝地。德国益利素勒集团、北美第二大汽车制动零部件生产企业美国卡莱公司、德国老牌家族企业海因兹集团、美国瑞高家纺等跨国集团纷纷以并购当地民营企业的方式前来“定居”。“我们看重的不是余杭的优惠政策,而是余杭区一流的生态环境。”投资余杭的外企高管吴智广告诉记者。据统计,余杭近三年来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50家,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超过35%。余杭近三年来累计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50家,每年实际利用外资增幅超过35%。
  不能再以牺牲环境换效益,2001年至今,余杭区已累计关停企业161家,其中矿山企业76家、水泥企业23家。2008年,余杭区提出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提高了环保准入门槛,对于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功能区划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对于不符合清洁生产要求和不节约能源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
  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曾经被视为两个完全相反的命题,但余杭却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了3大新城和18个城市综合体进行开发建设。3大新城分别是临平新城、塘栖新城和南湖新城。18个城市综合体分为4个类别,各有侧重,分别为城镇开发类、商贸物流类、文化旅游类、文教科技类,目前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中:在临平新城,一个以地铁经济为基础,定位为现代化城市综合体的临平副城中央商务区规划已初步编制完成,以塘栖运河综保工程为依托的塘栖新城建设已经启动;大美丽洲项目正在深入推进,目标是集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在瓶窑组团,大径山旅游度假综合体也已基本完成规划;西南方向的余杭组团,休闲综合体——西溪湿地三期工程,杭州余杭创新基地文创产业综合体(包括杭州大学城高教综合体、阿里巴巴淘宝城、恒生科技园等),一个个高品位的项目综合体正在加紧建设。
  下一步,余杭区委、区政府将深入贯彻城市综合体开发理念,注重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引进优秀的开发业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综合交通设施建设,促进城市“软件”和“硬件”的快速升级,推动最适宜居住的“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建设,为余杭增添城市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可持续发展魅力。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8-11-24 14:50:20
 
 
Web www.chinaxiaokang.com
chxk.org
 
 
庆祝中国全面小康论坛
圆满闭幕
支持指导单位
·求是杂志社
主办单位
·求是《小康》杂志社
智力支持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

网络合作媒体

·新浪网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