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生态小康论坛——
 主管单位
 求是杂志社
 主办单位
 《小康》杂志社
 国家林业局新闻办
 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
 草产业协会
 协办单位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合作网络媒体
 支持媒体 >>全部

新华社、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人民政协报、中国财经报、
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导报、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绿色中国、中国环境报、
绿色时报

中央电视台二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央视国际网、中国网、
新华网、中国沙产业、
草产业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主流媒体

各地有影响的都市报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主题演讲
www.chinaxiaokang.com     2007-08-27 22:52:06     小康网
 
图文: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主题演讲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摄影 陈鑫)
  小康网讯 2007年8月22日—8月25日,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
  
 曹清尧: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
  下午好!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重要内容,是我们党对未来社会发展描画的美好蓝图。而生态良好,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物质、文化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生态产品已显得极其紧缺,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最主要差别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瓶颈。《小康》杂志发布2006年我国11项小康指数测评结果,生态小康指数只有56.6分,是唯一没有及格的一个指数。这个指数表明,人们在吃穿住用玩等基本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后,对良好生态的需求,对优美环境的向往,对亲近绿色、回归自然的追求,将是生活质量改善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我国生态状况与建设目标如何?我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我国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居于基础乃至核心地位。“十五”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和全国防沙治沙大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是造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经超过8亿亩,森林面积达26.3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全国初步形成了以工程造林为主体,社会造林和义务植树共同发展的造林绿化新格局。
  二是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健康发展。全国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基本形成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为目标,林权管理为核心,资源利用管理为重点,综合监测为基础,执法监督为保障的工作格局。森林警察、武装森林警察和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1‰以内。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由60%提高到75%,成灾率下降到0.5%以下。
  三是重点林业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相继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六个林业重点工程,规划范围覆盖了全国97%以上的县,计划造林任务超过10亿亩,总投资达数千亿元。
  四是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得到有力加强。全国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00多个,面积18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49%,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大熊猫、兰科植物等15大物种被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项目,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400多处和规模培植基地1000多处,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形成了稳定的人工种群,物种资源稳中有升。湿地保护成为亮点,目前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473个,现有自然湿地的45%得到有效保护。
  五是林业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聚集度不断提高。2006年林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万亿元。除木材、人造板、干鲜果品、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森林旅游等传统产业外,林业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和生物发电等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已显示出勃发的生机。
  六是林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共到位各类林业建设资金2120亿元。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5%。形成了以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防沙治沙法、退耕还林条例等为框架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
  七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福建、江西、辽宁、浙江四省已完成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主体改革任务,其他省区正在80个县市进行试点。从试点情况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的目标,林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生产关系得到有效调整,是我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改革。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及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我国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尤其是,我国森林资源稀少,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仅分别为世界的1/4、1/6。由于森林的缺乏,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影响当前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六大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之一:沙漠化。沙漠化居全球生态危机之首,正在逐步从生态危机延伸为生存问题、贫困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心腹之患。全国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沙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2%,全国有4亿人口直接饱尝沙害的痛苦。
  生态危机之二:水土流失。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3,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其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全国8.2万座水库总库容的三分之一被泥沙淤积。过去50年中,因水土流失而损毁的耕地在270万公顷左右,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发展。
  生态危机之三:干旱缺水。半个世纪前,鲁迅先生说过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林木尽伐,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由于森林锐减和湿地退化,形成了世界性的水荒。全球60%的陆地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1/3的人口生活在中度或重度缺水环境之中。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大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全国约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缺水60亿吨以上;农村居民有4300多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年均干旱面积达到3.8亿亩,每年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300亿元。
  生态危机之四:洪涝灾害。俗语说“穷山必有恶水”。近些年来,洪涝灾害肆虐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十分严重。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孟加拉国洪水灾害由历史上每50年1次上升到20世纪后期的每4年1次,我国长江流域过去500年共发生53次大洪水,而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就发生了近20次。
  生态危机之五:物种灭绝。根据专家测算,由于森林的大量减少和其他种种因素,现在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从1900年以来,人类大概已毁灭了已存物种的75%。1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30年中,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了35%。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动植物物种数量为总量的15—2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生态危机之六:温室效应。近10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30%以上,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北极地区的冰盖因此减少了42%,海平面上升了约50厘米。1960年以后,由于温室效应,全球气温上升了0.5-0.7度。
  三、林业在生态小康建设中的作用和生态建设总体目标
  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推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林业的优势,加快生态建设进程。
  第一,建设生态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林业在促进经济发展与优化环境中的纽带作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先发展、后治理,还是发展与治理并举,这是不同的发展观,带来的结果也将完全不一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不仅要使人民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达到小康水平,而且要使城乡居民生活、工作在一个生态良好、景色优美、人居和谐的环境之中。否则,即使人均GDP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会因为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生态不断恶化,使人民深受生态危害之苦。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实现中华大地的山川秀美,满足人们对良好生态的需求。
  第二,建设生态小康社会,必须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没有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失去了森林,就失去了人类的未来,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第三,建设生态小康社会,必须发挥林业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山区、林区和沙区。我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56%的人口生活在山区、沙区,2006年国家级贫困县592个、绝对贫困人口2148万,90%以上在山区、林区和沙区。这些地区的优势在林业,出路也在林业。我国有林业用地面积43亿亩、近期可以治理的沙地8亿亩、自然湿地6亿亩,是耕地面积的三倍多。而我国耕地年产值已达每亩686多元,林地年产值只有22元,林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立足整个国土资源来综合实施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9%以上,大江大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和主要风沙区的沙漠化有所缓解,全国生态状况整体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林业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到2050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基本实现山川秀美,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林产品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护好天然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古树名木。必须坚定不移地营造好主要江河流域、沙地边缘、沿海地带的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和堤岸防护林。必须坚定不移地绿化好宜林荒山、地埂田头、城乡周围和道渠两旁。必须坚定不移地建设好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花卉等商品林基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好森林公园、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参与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生态建设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山川将更加秀美、生态将更加和谐、发展将更加持续,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也一定会早日实现!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7-08-27 22:52:06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