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生态小康论坛——
 主管单位
 求是杂志社
 主办单位
 《小康》杂志社
 国家林业局新闻办
 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
 草产业协会
 协办单位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合作网络媒体
 支持媒体 >>全部

新华社、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人民政协报、中国财经报、
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导报、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绿色中国、中国环境报、
绿色时报

中央电视台二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央视国际网、中国网、
新华网、中国沙产业、
草产业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主流媒体

各地有影响的都市报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发表主题演讲
www.chinaxiaokang.com     2007-08-27 20:49:08     小康网
 

图文: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发表主题演讲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摄影 陈鑫)


  小康网讯 2007年8月22日—8月25日,由求是《小康》杂志社、国家林业局新闻办和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召开。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做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部内容。
 
 
  李育材:
  同志们,路明同志,郑国光同志的讲话,对我很受启发,他们这些重要的观念和思想对我们的生态建设,对小康社会建设,产生了重大的深远影响。
  我觉得这次论坛在生机勃勃的内蒙古召开,很有意义。这些年来,就我们国家林业部门掌握的情况来看,内蒙古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可以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我们祖国的北方,大片绿色覆盖着干枯的土地,这个生物的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首先,我代表国家林业局向2007年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这个会议的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且预祝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并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们国家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事业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知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保护和兼管湿地资源,保护和成就野生动物预防和治理荒漠化土地,指导和监督国土绿化,以及提供木材和其他的林产品方面的重要职责和职能。可以说建国以来,特别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非常重视,做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做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等重大决策。
  特别是最近,国务院在8月9日,又发布了关于退耕还林方面的文件,这个文件规定,在原来退耕还林的基础上,再投资2066亿元,来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据我所知,中国的退耕还林工程,长达22年之久,总投资4311.4亿,这是至今为止,在世界上投资最大的一个生态工程。所以我在澳大利亚森林论坛会议上,也大力的宣传了中国六大工程之一的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很多国家的好评。
  这样呢,就有利的促进了林业和生态建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正在开展,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在稳步的推进,森林湿地和林业在不断的加强,林业产业蓬勃的发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8.2亿,林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状况的改善做出了主要的贡献。
  下面呢,我就进一步讲一下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小康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谈两点想法,供参考。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快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这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之处。
  林业承担着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加快林业的发展和生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因此,加快林业的发展是解决和预防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
  森林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生态系统,并且与海洋、湿地一起支撑起地球的生命大厦,作为生物库、蓄水库、能源库,森林的功能十分广泛,防风固沙,调节气侯,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减轻洪涝灾害等等。
  从能源安全来看,加快林业发展,是应对今后,化解我国能源危机的有效的途径。林业生物资源作为一种高效,无污染,安全的能源,具有重大的发展前景。科学家已经研究出600多种常见的木本燃烧。
  从粮食安全来看,加快林业发展是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我国的耕地数量正在不断减少,优质耕地比较少,粮食播种面积再增加受到限制。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粮油这方面的资源比较丰富,林地潜力巨大,我国的耕地面积是18亿亩,而林地面积是43亿亩,可以说,利用率有57%,还有8亿亩可以治理的沙地,相当于耕地面积的2.4倍,因此说利用林地资源已经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一个新途径。
  其次,林业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山区、沙区、林区和湿地地区,是林业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发展林业是实现农民生活宽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大力的培育和发展多种林业产业,正在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梦想,所以发展林业是促进乡风文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措施,可以实现农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
  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形成,发展林业是推动农村管理密度的重要实践。从当前来看,正在深入开展的改革,推动了乡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管理,使我们的村干部懂得了依法行政,群众也懂得了依法维权。从现实情况来看,林业正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蕴含了巨大的前景,我国的木本植物8000多种,陆地生的野生动物2400多种,野生植物3万多种,还有1000多个经济价值比较高的树种,所以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市场需求的潜力也很大。我国的国内市场,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之势,每一年的缺口就达1亿立方米以上。
  我国农村大约有1.2亿剩余劳动力,成为从事林业生产的许多便利的条件。
  如果把我国的林地资源潜力,物种资源潜力,林产品市场需求潜力和劳动力市场的潜力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充分的挖掘利用起来,可以创造巨大的财富,这样就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三这个林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球性的环境温室效应,应对气侯变化,大家知道,森林把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生物链的形式固定储存下来,所以研究证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2.8吨的二氧化碳,生产1.62吨的氧气,所以根据联合国的估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2.48亿碳储量当中有1.15亿吨储存在森林当中。同时湿地的保护也会对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产生更大的影响。所以随着我国森林的增长,每一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增长。保护珍贵的森林和湿地,对于吸收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履行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义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生态小康当中的作用。当前中央做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等一系列的重要战略决策,这些政策的推出把林业推进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赋予林业新的使命。
  作为主体部门,要在维护我国的生态安全,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要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文化发展的源泉和主要阵地,要在现代文明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国际热点,难点问题领域,要在维护我们国家的权益,配合外交工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工作的部署和林业形势的需要,我国林业局党组做出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林业的决定,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重要指导,统领工作的全局,以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以全力构建林业三大系列为目标,着力培育森林资源,着力推进科教兴林,着力加强经营和管理,充分发挥林业的三大效率,满足社会的多样性的需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是努力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将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奉献给人民。通过培育森林资源,着力建设和保护好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草原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的循环发展当中,来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生态体系。尤其是针对全球气侯变暖,增加森林间的减排,国家林业局确定,加快造林的步伐,力争用30到50年的时间,将中国的森林年生产量提高一倍,达到10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增加一倍,加大湿地和林地保护管理的力度。积极的鼓励企业参与发展生态能源,以及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
  二是充分发挥林业巨大的经济功能,特别是循环经济当中的作用。门类齐全,优质高效,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对林产品的需求,考虑到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其本身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内部物质循环和外部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今后,我国将认真规划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和布局,实现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药材,野生动植物防御林等方面。
  第三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林业巨大的社会功能,建设防御的生态文化机制,全面体现林业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生态小康生活的目标,一是实现生态文明,以森林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当中,具有核心的地位。
  同志们,大家知道林业是全世界的事业,当前我们国家林业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因为时间关系,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7-08-27 20:49:08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