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生态小康论坛——
 主管单位
 求是杂志社
 主办单位
 《小康》杂志社
 国家林业局新闻办
 内蒙古自治区沙产业、
 草产业协会
 协办单位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
 支持单位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合作网络媒体
 支持媒体 >>全部

新华社、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经济日报、
人民政协报、中国财经报、
第一财经、中国经济导报、
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
绿色中国、中国环境报、
绿色时报

中央电视台二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央视国际网、中国网、
新华网、中国沙产业、
草产业网等数十家主流媒体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主流媒体

各地有影响的都市报

 

 

 

 

 

政府创新-浙江云和县
www.chinaxiaokang.com     2007-08-13 10:06:09     小康网
 
  
云山箬水尽朝晖
——云和县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纪实
刘京生
   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绿草如茵,青山为黛;清流潺潺,霓虹闪烁……跨入新世纪的云和山城,莺歌燕舞,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云和,地处浙西南腹部,介于东经119 21¢--119 44¢;北纬27 53¢--28 19¢县域面积984平方公里,仅10.9万人口,是个老、少、边、穷、移的欠发达山区小县;1935年至1937年,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此留下了战斗的足迹;1938年,建立了党的组织,星星之火在此燎原;抗日战争期间,云和成为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大后方;解放后,特别是党的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云和山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1997年,云和率先在丽水市脱贫;在跨入新世纪的征程中,云和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迎春沐晖,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用激情和智慧续写着新的辉煌……这里,群山连绵,峰峦叠嶂,10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6座;然而,在群山怀抱的县城所在地却有块27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如今,通过“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实施,集聚了全县50%以上的人口,80.8%的在校学生,95%以上的企业和绝大部分金融资本,以及诸多资源要素,成为充满勃勃生机、活力四射,开发前景看好的投资创业热土!
   在此,云和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带领全县人民,斗志昂扬、奋力拼搏,演绎着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弹奏着统筹推进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曲,创造了欠发达山区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全面奔小康的新路子,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一、量身定制,确立发展战略
   2001年,云和县委、县政府从新世纪发展的高度出发,审时度势,客观地审视了县情实际和发展道路,就制约全县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因地制宜地对云和今后发展的道路进行了量体裁衣。
   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山多地少、村多人少,居住分散,资源要素积聚度低,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差,山区发展空间有限,是云和的一大特点。全县10.9万人分散居住在170个行政村、800多个自然村中,平均每个自然村只有90多人,且100人以下的自然村占了50%,还有不少仅 1户的自然村。要想把数以百计的贫困山村建成“小康村”,80%以上的农户住上钢筋砖木结构的新房,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有27平方公里的云和盆地仅生活着3万多人,土地等各生产要素资源相对丰腴,生产、生活环境相对优越,发展的空间较大,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发展。
   县委、县政府还进一步认识到:工业化、城市化滞后,资源配置分散,产业化集聚程度低,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根源。
  搭住了脉搏后,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地为云和量身定制了发展方向,即时作出了适合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走具有云和特色的发展路子。
  这是激情与智慧的碰撞,是历史与机遇的结缘,是理性与现实的选择,是党和人民同心同德,血肉相连,合力发展的结果!
   二、抓“牛鼻子”,巧打发展硬仗
   思路决定出路。“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打破城乡界线,开放县城,促进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现实的、潜在的各种优势合理、科学地优化组合,充分提高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人的总体素质和生产、生活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于是,一系列加快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土地资金等各种要素集聚,以及加快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措施应运而生。
   一切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门槛被一一清除,一切影响“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实施的条条框框均被打破。
   “破是为了立”,包括陈旧滞后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办事程序,都随之改变,这无异于打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民战争。
   工业化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结合云和实际,贯彻落实省委“八八”战略和丽水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方针时,县委书记廖思红郑重提出了“工业经济是第一经济”的理念,紧紧抓住了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突出和强化了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在全县上下掀起了优化环境,抓工业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县委副书记、县长丁绍雄也多次强调,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要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要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构筑投资兴业的良好平台,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打造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互进的良好局面。
   思想决定行动。云和全面吹响了向“两化”进军的冲锋号!
   这是一场克难攻坚,又动人心弦的硬战!
   该县以特色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调整和扩大了园区规划,总体规划用地将原来已投资9.6亿元建成的2.18平方公里,扩增至9.7平方公里,其中城西工业园7.9平方公里,城东金属工业园1.8平方公里。
   为提高城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该县大手笔投入开发杨柳河荒山建园区,削平了数十座荒芜光秃的小山,向低山缓坡要来737.28亩工业建设用地,为产业集聚和企业入住开辟了创新发展的新平台。目前,该县工业园区已相继入住企业269家,创年产值16.2亿元,其中产值超2亿元的企业2家。
   该县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拉长了产业链,提升了工业化发展水平,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围绕建设中国木制玩具先进制造基地和专用阀门制造基地创造了一流环境,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还吸纳了2万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了就业岗位。
   在巧打工业经济硬仗的同时,该县打响了“扩城”工程,按照“城市南拓、产业西进”的思路,积极打造云和“浦东”;以南山为中心,浮云溪为轴,拉开了城市发展新框架,形成了“一城三区块”的城市结构和“一环四横六纵”的城市道路网,使过去狭小的街道,短促的道路,分别扩张整容,并呈井字状向四处延伸,形成了东西中山街十多华里,新建路向南拓伸八华里,连接新区推动城南发展,加快了城南,城北有机融合的大格局。
   做大县城,为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该县适时撤并了同处于云和盆地的沙溪乡建制,并入云和镇,把县城规划区面积从原先的8.75平方公里,扩大到22.5平方公里。同时,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率先在丽水市成立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运用法律的、经济和行政的手段管理城市,加快了城市功能的培育,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水、电、路、道路等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并逐步向农村延伸。
   该县还积极塑造城市特色,依托山水资源和木制玩具特色产业,把“山水家园、童话世界”的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城市文化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并积极实施环县城山体绿化美化工程,扮靓山城,使城市绿化率达到35%以上;在城内,浮云公园绿色长廊绿染浮云溪畔,文化中心绿树掩映,花团锦簇,并建成了集现代和古代园林风格的国家一级图书馆,建设了容万人参加的400米标准体育场和丽水市一流的体育馆,还建成了儿童公园、老年公园和凤凰山公园,以及狮山公园等,这一大批基础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
   令云和百姓欣喜的是该县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拆除“门槛”,在县城建设了南山、黄水碓、新岭和拓园农民新村,使近2万多山区畲汉农民摆脱了千百年来恶劣的生存环境,进城定居创业,在二、三产业上大显身手,不仅提高了山区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也解决了城里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小县大城”战略的实施,还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城中村”、“城郊村”的改造,加快推进农民变市民,村庄成社区的步伐。该县按照“做大县城,做好小集镇、做优示范村、整合中心村、撤并自然村、迁移高山村”的思路,加大实施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积极谋划行政区划调整和县域村庄规划,推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进程,并带动了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化,以及乡村休闲、生态休闲、产业休闲、民俗休闲和滨水休闲等旅游业的发展。
   人是最宝贵的资源。该县通过“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了“云和师傅”的品牌效应和技术优势,使万名农民从事异地开发,通过内聚外迁充分就业,多渠道地增加了收入。
   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山水生态城市是该县“小县大城”发展战略始终坚持的一项重要任务,该县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努力加强山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的保护,积极开发生态经济,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0.4%,实现森林资源长大于消的良性循环,农村空气质量和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县城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中国环境检测总站对全国2348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报告显示,云和环境质量优秀,排列全国第十位。
   “小县大城”战略的实施,还促进了党的建设和服务方式的改变,党的工作覆盖到“流动党员之家”、“劳动力服务中心”,社区和非公有制企业,以及新社团组织等方方面面,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该县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县城”、中国木制玩具之乡,中国黑木耳之乡、全国实用菌生产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县”、“浙江省生态示范县”、“浙江省教育强县”、“省级文明城市”和“平安云和”等荣誉称号!
   三、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小康
   在新近召开的云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县委书记廖思红作了题为《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站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以强烈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回顾了云和县实施“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对这一战略的内涵、目标和重点作了深入、全面、系统的概括和阐述,还报告了六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佳绩,并向与会者递交了一份令人欣喜催人奋进的成绩单:
   2006年,云和县完成生产总值18.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增幅位列全市第三,为2000年的2.2倍,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达17040元,为2000年的2倍,年均增长12.4%;财政总收入为2000年的3.7倍,年均增21.4%;工业总产值突破25亿元,年均增19.2%,木制玩具、金属加工两大产业并驾齐驱的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效益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0年的24.6:41.9:33.5调整到2006年的14:48:38。
   《报告》就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提出了必须正确处理县城发展与农村发展、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内源发展与借力发展、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等关系。
   《报告》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是: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报告》还就深化“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进行了一一阐述,县委书记廖思红铿锵有力的话语,与全体代表们的心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气壮山河的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强音,在云山箬水弹奏出美好亮丽的和谐曲……
 
责任编辑:
发布日期:2007-08-13 10:06:09
 
 
Copyright 2004,小康杂志社,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本站内容欢迎媒体转载(明确标示为“不得转载”的内容除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您在实施转载时必须标明“转载自《小康》杂志200X年第X期”字样和原作者姓名,或“《小康》杂志网站”字样。
京ICP备050727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