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吕政:以工补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005-12-09 16:29:47 来源:新浪网 作者:《小康》杂志 责任编辑:柒月 字号:T|T

12月8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吕政教授在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发表主题报告。

  王有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所长吕政教授因为工作原因不能亲自来论坛做演讲,下面我们就请《小康》杂志社的社长舒富民同志代读演讲稿,他发言的题目是“以工补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大家欢迎!

  舒富民:下面我把吕所长的发言提纲读一下,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把主要的内容宣读一下。题目是“以工补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为什么要实现以工补农,以工补农是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了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条件,维持简单再生产必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与第一部类保持平衡,无论是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还是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商品交换,他们的价值能够在市场上得到实现。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工业等非农产业的产出大于农业的产出。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只占15%,绝对值约两万亿,但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3.7亿人,人均产出国内生产总值为5400元,从事非农产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约3.3亿人,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万亿,人均产出为三万六千元。后者是前者的6600倍,无论是从总量考察还是从人均水平考察,农民手术增长困难,农民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农产业的供给大于社会有效需求,特别是工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难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从理论上讲,解决的途径可以有两个,一是继续扩大工业领域的出口,但是它要受到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制约,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愿望。二是大幅度的提高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但是我国农产品不能完全依照国际农产品的价格体系,也不可能实现高额关税政策对国内农产品实现保护。上述两个途径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为了使农民也能分享经济增长的利益,实现社会产品分配的公平,我们必须选择以工补农的政策。

  二、以工补农的主要方式。以工补农的方式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的主要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广义的以工补农应该包括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税收政策的调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支持农业的发展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具体的说,以工补农有以下几种方式,1、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稳定转移。我国2004年农村外出劳务劳动力为1亿1823万人,村外出劳动力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23.8%,2004年农民工年增外出务工时间8.3个月,外出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占81.3%。2004年有9612.1万农民工,虽然被统计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户口居民,不能享有与城镇户口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服务,可以称之为待城市化人口。这些庞大数量的待城市化人口的存在意味着我国按照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虚高。除大城市外,目前许多地区已逐步放宽了农业户口向城镇迁移的限制,但并没有实现城镇人口迅速增长的情况,主要是缺乏产业集聚和就业机会,农民在城市找不到稳定工作,没有相对稳定的赖以谋生的职业,同时现行的失业救济,医疗保险,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把进城定居的农民纳入保障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农民只能暂时离土离乡,很难实现真正的向城市转移。因此,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应当对他们建立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基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范围,跨地区流动的农民,用工企业应当为务工农民建立失业养老和失业保险,并能够跨地区兑现个人帐户,以解决离开土地的农民失业养老和医疗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稳定转移,这一段话,吕所长特别加黑,特别强调,要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全面免除农业税。他表明我国的财政税收完全来自于非农产业,而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不断增加。3、加强大江岸大河的治理,和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和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的稳产,高产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4、调整和完善农村土地征用政策,征用农村土地进行基础建设,商业性开发时,防止出现无土地,无置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农民,需要对现行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进行调整,一次性补偿改为长期补偿,因基础建设征用土地,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从基础建设项目未来收益中分红。工商业开发用地可以每年向农民支付租金,这样做即可以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又可以使后来的各界政府也能从土地中获得收益。5、对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6、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大量培养农业技术人员,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本领。7、认真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在财政上保证免除农村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学杂费,书本费的政策真正到位。8、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避免农民因病返贫。

  三、提高进城农民工的待遇,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003年以来,沿海外来农民工较集中的地方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我国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格局并没发生变化,农村仍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民工荒,主要是对农民工的工资和应有的福利待遇压低,劳动条件差造成的。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企业,进城务工农民的工资没有体现保证社会保障的必要要求,而且存在着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的问题,民工荒的出现,实际上是通过劳动力工资及市场机制进行强制性的调节,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条件。有人担心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将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影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对于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及个方面来认识。

  1、提高农民工的工资,首先有助于调整企业主与农民工之间的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出现社会公正,使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2、有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即使出口下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增长。3、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改变依靠低价格参与国际竞争,既牺牲了本国工人的利益,且又经常遭到进口国家反倾销的出力不讨好的状况。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人口众多,九亿农民大多数转变为城镇人口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探讨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城镇化的新路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一种战略意义的举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出一批率先富裕起来的新农的典范,例如江阴市的华西村,北京房山区的韩村河镇,但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依靠非农产业的发展而致富的。根据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即三条线,一大片,有主干。所谓三条线就是一条由高速公路相链接的交通运输线,一条能够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输变电线,一条进入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线。所谓有主干,就是形成具有地区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所谓一大片就是农民居住的相对集中,改变过于分散的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解决产业支撑问题,农民的就业机会问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不仅要提高目标,描绘蓝图,同时要找到实现目标的途径。吕所长的讲话非常精彩,接下来我们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院长王有强先生给我们做最后的报告,大家欢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