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开创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2005-12-09 16:24:43 来源:新浪网 作者:《小康》杂志 责任编辑:柒月 字号:T|T

12月8日下午,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在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做主题报告。

  王有强:前面几位专家从理论方面介绍了跟小康社会建设有关的内容,下面我们就请中共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同志做主题报告,他报告的主题是“全面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开创区域经济发展新局面”,大家欢迎!

  曹新平:各位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首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昆山市委市政府向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帮助昆山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昆山东靠上海,西临苏州,是江苏的东大门,1989年市场域面积927平方公里,下辖一个开发区和10个镇,在改革开放以来,上一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昆山的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被称为率先改革,率先发展,率先开放昆山之路。昆山之路的主要特点他的外延特征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城市和核工业化,进而带动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它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推进全面发展,它的主要精神内涵就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在整个昆山之路的推进过程中,我们昆山充分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接受上海带动辐射。

  在80年代,我们完成了农转工这个转折,在90年代初,我们完成了内转外这个转折,在90年代末期,我们完成了产业的散转聚这个转折,到了新世纪,我们正在推进由低向高的转变。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近三年,昆山在百强县的排名中,每年上升一个名次,今年跃居榜首。预计今年1—10月份,全市经济继续在高平台上实现高增长,完成了GDP62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94.2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3.8亿元,分别增长了34.2%和41.7%,进出口总额达到了265亿美元,增长了43.9%。在整个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近三年来,我们昆山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始终把两个率先作为统领全市发展的一面旗帜,把高水平建设小康社会当做当前工作的主要抓手,有利的促进了昆山经济和社会事业的率先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在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党中央的两任总书记莅临江苏代表团,要求江苏加速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3年3月,省委李源潮书记亲赴昆山调研,要求昆山做两个率先的排头兵,并以昆山为具体的样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反复的论证,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在江苏推出了包含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的小康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涵概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方方面面,为建设一个不含水分,老百姓认可的,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小康社会,其中着重突出了城乡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并把收入标准作为一个核心的标准,对照全省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2003年昆山的综合得分指数是94.8分,2004年,综合得分指数是98分左右。目前除了三项指标,我们略有差距以外,到今年底,昆山确保能够实现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体系,在全省第一个达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我们感觉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当中,近三年来,我们始终不渝以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作为目标导向,我们认为这样的指标体系是比较好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同时又为我们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和目标导向,当然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系统的过程,把它作为一个过程,要考虑他的变动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所以我们只是在昆山就我们探索小康之路做了一些实践,向各位领导做一个具体的汇报。

  一、抓产业增强竞争优势,建设实力小康。在小康社会的建设当中,我们坚定不移的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战略,外向型经济是昆山的一大特色和强项,我们要把这个特色做的更特,优势做的更优。因此,我们大力的在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巩固台资的同时,因为台资占我们42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的一半。我们提出了在巩固台资的同时提升欧美日韩企业的比重,在巩固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在巩固发展硬件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力提升软件研发的比重。同时,我们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当中,我们提出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这样一个目标。所谓的产业升级于是技术升级,由目前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业升级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效益升级,我们争取从制造这个中间环节向销售和研发两端进行延伸,提高我们在整个价值链当中的份额,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整个外向型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到今年10月底,全市累计批准外资项目已经4200多个,注册外资超过了148亿美元,到帐外资超过了96亿美元,已经开工投产的企业达到了1867家。

  第二实行民营赶超的战略,我们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昆山民营经济是一个短腿,我们要把这个短腿拉长,因此我们提出了民营经济的赶超。民营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坚持以原创型企业为主,以服务业项目为主,以引进外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规模型的企业为主,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当中,昆山搞的外向配套,目前昆山的本地企业,民营企业为外资配套额已经超过了二百亿销售额,外地的民营企业为外资的配套额也达到了一百多亿。这样的话,就比较好的解决了外源性经济和内源性经济之间的断层问题,很多专家和领导都对我们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能够共生共荣感到非常高兴。特别是我们的民营经济,我们最近也要求他们,在从零部件的配套向核心产品技术配套发展,要从为外资配套到自创品牌,自主创新的方向进行转变,为外资配套到内外资相互配套进行转变。近几年来,我们全市的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全市的私营企业数已经达到了1.5万个,个体户已经达到了3.3万户,近两年当中,民营企业增长了200%,注册资本已经达到了206亿元。今年前10个月,税收以后达到260亿元,增长了65.2%,服务业跨越方面,我们现在起实行三年跨越计划,目标是把昆山建成江苏国际商贸的重镇,沪苏物流运转基地,长三角休闲居住的品牌中心,我们重点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我们放大外向型经济的优势,促使制造业向研发和销售进行两端延伸,特别是近期,我们在上海和江苏交界处华侨镇推进了一个华侨商贸城的建设,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要求,推进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经过我们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昆山有52个投入达140亿元重点服务业项目正在加快实施,通过我们实施三大战略,全市整个经济初步形成了IT产业,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民生用品四大支柱产业,其中IT产业成为我们的主导产业,占比达到48.6%,我们每年生产出来的笔记本电脑1500万台,数码相机一千万台以上,手机一千万台以上,PDA,MP3,MP4,GPS在昆山大量的生产。形成这些主导产业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要提高我们产业在未来竞争力,我们现在着力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培育光电产业和特种汽车这两类种子产业。

  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们的光电产业成为中国最先进的基地之一,目前我们在光电产业方面获得了重大的突破,现在龙头光电投资25亿,德兴电子投资6亿,一批重点项目都在昆山已经开始加快建设,预计明年将有三个比较大的光电产业可以相继投产。另外特种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已达320多家,具备了年产三万辆特种汽车的能力。

  第二是抓内涵,提升发展质量,建设效益小康,我们感觉到整个经济发展必须是既快又好,要着眼于好,要积极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推进科学的城市发展。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提升发展质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在2003年开始全市就提出了十个对经济发展的监控指标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单位GDP的能耗,人才占劳动力的比重,每万人非正常死亡率等等,通过这些指标,监督我们昆山的经济发展,能否在率先发展的同时实现科学发展。在这些方面的监测指标都有比较完整的原始数据。与此同时我们在几个方面,于是我们提出了招商选资的理念,提出了按照科技含量产出效益,生态影响,科技含量,投资强度这四个标准,首先要把好招商引资的选择。第二,进一步加大投资强度,根据昆山土地用地紧张的情况,我们从提高投资强度,增加楼房的高度,加快建设的进度等等来提高我们土地的集约使用程度。第三,我们科学的加强功能载体的建设,像我们以开发区为龙头,进行特定区域的建设,像出口加工区,留学生创业园,吴松江工业园等一批相继在我们昆山周边建成,有利的提升了集约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全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的提高,今年我们外资企业投资强度达到了44.21万美元,比去年提高了54恩%,民企达到了349.3万元,比去年提高了102%,2004年万元GDP的能耗为0.72标煤,今年预计是0.68吨标煤,下降了6%。

  第三个小康就是抓富民,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殷实小康,我们感觉整个小康社会建设过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始终以富民为导向。外向型经济的模式它是两个大,一个是给国家的贡献大,再有一个是共享力度大。按户籍人口算,每年贡献给国家和省的要达到近100亿。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搞好富民工作,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项比较得力的措施,首先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第二是推进三有工程,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能力,号召广大老百姓积极就业,改变老百姓的收入紧紧依靠工资收入的状况,增加投资性和资产性的实力。然后是五,就是五道保障,昆山积极的推行低保,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医保,还有征地保障和动迁保障,在我们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我们尽力而为。目前昆山在五道保障方面,力度是比较大的农民动迁每年一万户以上,动迁的时候采取拆一还一,货币安置,我给你的拆迁费用可以买到同面积的商品房。通过这五道保障,我们基本上,或者说初步实现了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扶,平有所济的梦想。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大胆的进行了大龄农民,农保转化为城保的试点,因为大龄农民和年轻的农民,中年的农民不一样,年轻和中年的往往比较容易进入城里,但是我们选择在两个地方进行试点,使大龄农民由农保转化为城保,今年是我们的第一步,已经有15000人左右进入了城保。与此同时,为了健全老百姓的认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不含水分的小康社会,我们市委在充分酝酿研究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开始组织了全市农民自行申报收入这样一个工作,根据农民自行填写的情况,2004年昆山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八千元,为8922元,我们把6000—8000的这些人,按照因人而宜的原则进行帮扶措施。与此同时,在农民致富的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苏南地区要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要坚持走一条通过工业化来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通过产业化提升农业这样一个城乡统筹发展的道路。

  我们现在正在大胆的实践七个方面的统筹,就包括就业统筹,户籍的统筹,规划的统筹,社会保障的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社会公共教育卫生文化资源的统筹,人均环境建设的统筹,我们想通过这些活动,努力实现中央所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抓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建设人本小康,我们以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推进整个城市化的进程,目前全市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63.8%,城市化过程当中我们主要采取三个措施。一是强化城市规划指导,我们感觉到推进新兴工业化要招商选择,推进城市现代化要把好规划。我们在整个规划建设过程当中,我们要求要把昆山作为一个城市来对待,因此我们把927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涉及到服务业,农业,卫生等事业的专业性规划全部规划到位,推进立体规划,不但搞好地面的规划,还搞好。地下管道,管网的规划。

  第三坚持动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集中建设农民新型社区,近三年每年动迁的一万户农民当中,我们全市规划建设7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目前已建成33个,与此同时,我们还集中力量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水电气,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污染物处理等等。特别是在道路管网的建设方面,我们初步实现了,或者说到2000年底,基本实现1511的绿化目标,就是全市将有一百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五百公里的一级公里,一千公里的二级,三级公路。第三个措施是完善功能的配套,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当中,我们感觉到完善功能设施,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是我们整个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城市化的建设当中,我们按照凡是企业不愿意做的,凡是企业不能做的作为一个界限,我们政府来做,凡是企业能做的,也愿意做的,交给市场来配制,因此我们政府集中精力搞一些这种功能性的大项目。我们先后实施了体育中心,图书馆,客运中心三合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青少年宫,老年宫,国际会展中心等十几个功能项目,预计这些项目建成以后,将使我们昆山城市功能上的缺陷基本具备。

  第五个措施是抓机制,强化服务管理,建设和谐小康。从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合成石化加速推进的要求出发,高度重视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搞好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努力构建管理有序,治安稳定,服务高效,社会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为了应对环境的快速变化,在市里建立了五个快速反应机制,招商引资,社会治安,社会稳定,新闻舆论和社情民意五项快速的反应机制。任何一个信息必须在当天送达到分管和主管领导面前,同时在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我们重点要处理好,要构建和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和谐的政商关系,和谐的劳资关系,和和谐的新老昆山人的关系。特别是在新老昆山人的建设方面,我们昆山首先把所有的外来工都重新定名为新昆山人,建立了新昆山人的权益保护委员会和权益保护委员会,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平等,要求新老昆山人共处一地,共保安宁,共创繁荣,共树新风。这个问题如果不很好的处理的话,将是以后昆山社会稳定很重大的问题。昆山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如果为和政府不善待这一部分新昆山人,他们就会被边缘化,被边缘化以后,他们很可能自发的保护自己的权益,因此为黑恶组织提供了机会。这一半的城市人生活在一个充满歧视和不公平的环境当中,这个社会也是难以安宁的,所以我们教育昆山的广大干部群众,要善待新昆山人,就是我们提出来哪里就爱哪里就是家,哪里有尊严,那里就是故乡。所以我们目前这项正在积极推进,总工会可以不经请示进行维权,包括没有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侵犯职工的人身权利,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或者是隐患都可以即时维权,不需要请示,这样的话,我们把新老昆山人关系的建设,作为和谐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与此同时,我们在政商关系上提出来要亲商,安商,富商,也提出来要亲民,安民,富民。政府和企业是一个双赢互动的格局,企业可以跟政府提出来,提高效能,但是政府也反过来要按照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给他提出来要求。所以说昆山从去年开始,给所有的中外企业都提出了20个字的要求,就是诚信经营,依法纳税,善待员工,安全生产,保护环境。另外对于政府的工作,我们提出来要全面强化效能效率建设,按照规范,创新,提速,廉洁,先后出台了行政审批岗位制,首任责任感,不作为,乱作为,设立服务创新奖,推进并且今年又建立了在所有的便民服务中心,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政府的效能效率,改善党群,干群之间的关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我们还特别注重积极的弘扬我们的文化传统,不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迷失自我,因此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文化,为我们的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长久的文化和精神的支柱。我们组织人员挖掘我们的六大传统文化,即我们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以周庄,天灯为代表的水乡旅游文化,我们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县级市保留了三个千年古镇,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政治教育文化,园林工艺文化,以及饮食文化,通过弘扬这些文化,把外来的海派文化和本地的本国文化,以及我们在昆山之路上创出的昆山精神,有机的使他们结合起来。

  第六个措施就是抓三创,营造发展氛围,建设活力小康。我们把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作为昆山之路精神内涵,因为现在的昆山正逢富民强市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现在昆山面临着很多的压力,随着昆山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们率先发展,也率先碰到了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的勇气和制度。因此我们现在所碰到的问题,很多是没有可供借鉴的法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因此我们要求,我们全市的干部群众要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弘扬昆山之路的精神,特别是要弘扬创新,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要坚持思想的创新,要坚持工作的创新,要坚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路径的创新,坚持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破解发展的难题,争取发展的主动。预计到今年底,我们昆山将实现,GDP超过7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一百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三百亿美元,注册民资超过220亿元,到帐外资超过一百亿美元。确保实现“十五”目标的基础上,我们争取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现在对昆山定位是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的加速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期和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渡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特别要正视我们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更好的解决好怎样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进一步的要解决好,我们怎样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的问题,要进一步的解决好在推进农民富裕的同时,解决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进一步的解决好物质富裕的同时,怎样提升市民和农民的素质等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相信,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专家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的努力下,帮助下,我们一定会把昆山建设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社会文明,人民安康,集约高效的生态园林式的现代化工商城市,最后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昆山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也真诚的欢迎大家到昆山来检查指导,并对昆山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王有强:曹书记的演讲把昆山市这些年来在全面小康建设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精彩的介绍,谢谢曹书记,下面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同志做主题报告,他报告的主题是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大思路,大家欢迎!

  贾康:谢谢,大家好!我想结合这次我们论坛的主题向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就关于建立中国基本生活保障,大思路谈一点基本的看法,我想谈三个方面的看法。

  第一是关于政府的职责和社保体系构建的两大步骤,当代中国政府职责的基本命题是这样的,在中国解决转轨的过程中和建设全面小康过程中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问题。如果想主要依靠来自民间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谈的是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要在寻求经济社会相对平稳,实现转轨变形的过程中,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够给社会保障托底的制度,必须是自上而下的,政府牵头来做,政府他应当和能够提供市场不能够有效提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基本社保体系这种公共产品。市场总体而言是解决锦上添花的问题,他不可能很好的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雪中送炭的事情必须由政府负责,这是我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但是政府在这方面能做到什么程度,国际经验上大家很容易注意到福利国家的模式,从摇篮到坟墓,虽然这样的一个模式是理想的远景,但是对于我们现代化过程中还走在初中级阶段的中国,应该说这是一种渴望不可及的奢侈品。在我们现代化进程中,在现在可以考虑的时间段之内,基本社保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我认为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或者是两大步骤。

  第一步,我们必须先解决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大体成形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使这种基本社会保障,养老,工商,失业等等能够覆盖进入城镇区域打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二大步骤就是要把这种基本社会保障延伸到农村区域的务农的人口,这是中国最基本的一种选择的框架。当然我们在解决第一步的过程中间,就应该在发达的地区,并且鼓励在其他地区积极的试点务农人口的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制度,这在广东、浙江等地已经有探索,在某些大都市的郊区也有这样的实验。并且我们现在就要在广大的农村区域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职能和他的责任必须到位,从理财收支的角度看就要明确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现在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是公共财政框架,要解决的是过去政府和财政越位的地方要退回去,缺位的地方要补上来,政府的理财当然是理财行政的具体体现,他跟政府的行政力是密切相关的。要退回去的,包括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过去政府包揽过多的,缺位不到位需要补上来的,包括社保的完整体系。传统体制下我们国家社会保障基本体制安排是把它推到最基层,城镇这个区域推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就是过去的五保,推到公社,大队,生产队自行解决。那时候的资金运作模式为现收现付,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无法按这种旧方式运转,经过反复的探索,认为基本模式至少是部分的积累制,再加上必要的现收现付的安排,公共财政需要解决基本社保体系当中,部分积累资金怎么样收支和运转,这几年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是各种支出项目里面提高最快的,有的年度它的增幅达到了近200%,但是这也反应了我们过去的起点比较低,体现了财政在这方面职能意识的增强,但是实际做起来,矛盾仍然很多,存在着一系列的难题。第一点,政府应该把自己的职能定位怎么摆,应该怎么考虑建立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的两大步骤。

  第二点,基本社保资金的统筹层次必须提高,也要考虑按照两大步骤来安排。实际运转的情况来看,十分突出的问题是社保基金统筹的层次太低了,大部分地方统筹到市县级,少数统计到省一级,我们现在大家认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就没有统筹到省级,按今后发展的方向而言,应该逐步把统筹级次提高,最理想的是要提高到全社会的层次,这样的话,资金互进的范围覆盖到全国,全国的统一市场里怎么样解决劳动力最重要的这个要素得到了最有调剂能力的资金体系支持。一个劳动力在全国统一市场上,无论走到哪里,换多少职业,全社会统筹的情况下,只要一个社会保障号码,所有社保资金的积累情况,都跟着这个号码走,到他退休的时候,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从社会保障号码调出来,这样一个劳动者一生的积累和应该享受的待遇是处于规范的框架里面,不会对劳动力的流动构成任何的壁垒和障碍。而我们知道,在现代经济领域,各个生产要素里面,劳动力是最根本的要素,最重要的要素,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还在不断的显著上升,它的流动对于统一市场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配套条件。如果劳动力要素流动的障碍消除了,对于统一市场其他要素的流动和市场的建设客观上会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问题和其他的相关因素,比如说技术、资金等等,他们的合理流动是有密切联系的,在统一市场构造中间,我们必须非常重视人力资本他的合理流动的机制。如果我们把统筹层次提高到全社会,有这样的一种人力资本流动的机制,还可以同时解决已经被各方面提出来的,怎么使社保资金使用效率大大提高的问题。

  现在在不少的市县级层次上,已经发生了支付危机,而同时其实还有大量的地方存在着养老的结余,却无法调节的问题。比如说前些年我注意到,你到深圳滠口,当地同志会说,我们这边劳动力平均年龄还相当低,养老资金提了以后越来越多,花不出去。另外一方面,在辽宁这样的老工业基地,养老金发放危机需要中央千方百计调拨资金去救,现在各个地方的资金形成不了调剂,相对清晰稳定的制度安排。中央是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从自己承担宏观调控的各种资金里面想方设法的挤出一些资金去救,现在他并不能直接调用,滠口、深圳这些地方的节结余。中央政府到处救火,算总帐,每年结余量是上升的,问题就是低层级上的统筹,一块儿一块儿把钱放死了,不可能做调节使用,如果把统筹级次提高,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会自然而然的得到调节,和这个联系的还有个人空帐的问题,新兴工业城市空帐可能很小,老工业城市空帐可能很大,关键是我们能在多大范围内调动可调节资金使用。

  在这方面,我认为也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先提到省一级的统筹,第二步提到全国的统筹,中央早在16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里面已经非常明确的提出建立健全省级养老保险调剂基金,在完善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这是我们想谈的第二点。第三点应该推出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障预算,前面所提到的大方向,如果能够成立的话,逻辑上说,应该考虑由收费及时变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税,按照强有力的法律来征收。现在有不少的地方已经把收费转到税务机关代行征收,这样做了以后,征管的力度大大提高了,效果是很好的。如果把税的形式确立起来,正是和全国统筹的这样一个关键要素相配套的。进而我们可以以公共财政财政规范的预算形式来管理这种通过税收筹集的基本社会保证资金,这是一种最顺理成章的形式,社会保障的预算应当成为相对独立的一部分,和公共收支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共同构成公共财政的预算体系。

  在这样的管理框架下,征收的钱做什么呢?首先应该解决一个覆盖事项的问题,我认为应当强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之内,总体而言,覆盖的事项只能是对基本的社会保障的职能,包括基本养老,失业救济,保证最低生活水平,还有在医疗制度改革框架中可以解决的一部分。资金来源和受益对象覆盖的范围应该在现在已经推行的所谓扩富的基础上,尽快的推到所有的城镇就业者,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包括股份制,外资、私营等等,无论它是什么工,农民工的劳动者都应该被覆盖,同时还要保证他们的权益。职工一旦进入这个覆盖面,就要享受公共财政提供的公共产品,这里面应该没有任何的歧视。在具体的资金管理方面,前面提到配套的管理形势应该是规范的复式预算社会保障预算,所谓的复式预算是整个收支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第一是公共收支预算,这是经常性的收支,包括整个政府体系中间的人头费,办公费等等。第二块相对独立的就是资本预算,第三块相对独立的就是社会保障预算,他的特点是反应基本社保资金不断的现收现付的部分和积累的部分,及其动态的收支安排,相关资金调剂和调度,他的存量和增量应该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资金预算里面,都有一个清晰的反应,对于每年收和支中间的部分可以做安全投资,以求沉淀部分的保值升值。这在管理上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但是对于我们来说,这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挑战。

  几年前在中央级组建的社保基金理事会,是在最宏观的层级上搭起了一个战略储备基金,社保理事会就是这个战略储备基金机构他的管理机构,社保基金成立以后,所筹集的基金关键问题就是怎么样运作,我们初步了解美国的社保体系在基本的方面也是政府牵头的,美国非常强调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的配套。他最基本的保障的一部分,是不允许拿来做股票交易的,只能买国债做最安全的投资,他们社会上其他的补充保险,商业性的基金就更市场化了。我们现在不能只看一个美国的经验,还有很多很多其他不同模式的经验,但是我们现在基本的情况是补充保险体系还非常薄弱,我们在运作中间,现在还不能够简单的照搬某一种模式,但是应该分析别人的实践经验和利弊得失,结合中国的国情探索怎么样积极稳妥的可行方式来在社会保障预算的管理框架之下对社保资金他的运作实行有效的监督,人大、政协、审计部门等等都应该在这里面发挥必要的配合作用。

  我想就这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初步的要点性的认识来向各位求教,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