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郑惠强:多给创业创新一点时间和耐心别让创业大赛变“秀场”

2017-03-07 16:28:43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刘彦华 北京报道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国内逐步掀起了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同时,诸如创客威客、众包众筹等新兴创新范式的集中涌现,开启了“创新2.0”时代的大门。在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双重驱动下,中国的“创业号”列车正高速行驶在快车道上,并将不断提速。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郑惠强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推动创业创新需要有耐心和专业》提案中,对中国新一轮创业创新热潮予以肯定的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表达了担忧。

  随着各级政府持续助力,全国各地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势头发展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内,还是产业园区中,亦或是电视媒体上,各种创业创新类的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类创意秀和路演活动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对此,郑惠强表示,举办各类大赛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本身无可厚非,但“一窝蜂”式的上马,不仅让人应接不暇,而且可能对“双创”产生副作用。

  郑惠强分析认为,这种副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创业类大赛数量过多,留给创业者思考的时间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由各级政府组织面向全国范围的创业类竞赛活动达49场之多,而2016年前11个月则已突破58场,意味着平均每周就有超过1场全国性的创业大赛鸣锣开赛;其次,“同质化”活动面临专业聚焦度不足和“创客”黏度不高的尴尬。虽然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在赛制设计中区分了行业领域,但仍有不少大赛活动既不限主题也不限行业领域,只要是报名参赛的项目都可以同场竞技。这导致了比赛的专业竞争“深度”不足,在比赛“曲终人散”后也很少再有“回头客”;第三,一些比赛过分强调形式和表演,忽略了对内容和技术的关注。目前,“双创”比赛的形式大都采用“台上项目路演,台下评委打分”的套路,由行业专家或者天使投资人组成的评审团队来判断项目高低。比赛舞台的布景酷炫无比,参赛者们个个西装革履、演技十足,夺人眼球的外在形式往往盖过了项目本身的技术性和专业性。

  在郑惠强看来,创新和创业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孕育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创意思考需要时间,点子转化成现实需要时间,而实践中的打磨提炼更需要时间。因此,应该多留点时间让创新创业者脚踏实地耐心思考,而不能将创业大赛变成“秀场”。

  为此他建议:

  一、适当控制比赛数量,使创业者耐心培育创新创业项目

  目前,一些人对知识产权和原创作品的尊重意识并不高,而创新创业大赛或多或少会带来些名利诱惑,创业者若抵挡不住诱惑而让创意“早产”,则会引发被抄袭和模仿的风险。

  政府有关部门应适当控制创业大赛的数量,避免许多好的创意和项目“见光就死”。同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营造尊重原创的社会氛围。例如,在学校中开设知识产权内容的课程,从小教育学生“原创光荣,抄袭可耻”;在高科技园区和高技术企业集聚区内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加大对原创精神的宣传推广和对侵权案例的警示教育,将“乐于抄、勇于抄”的风气,扭转为“羞于抄、害怕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