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决胜脱贫攻坚 同步全面小康

2017-03-07 16:03:19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洪治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8.jpg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都匀市委副书记胡荣忠发言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都匀市委副书记胡荣忠讲述了他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很多的感人故事。晴隆县县委书记,为了让全县的养羊户增加收入,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养羊技术,走村串户宣传,被群众称为“羊书记”;罗甸县麻怀村村支书邓迎香用13年的时间打通一条216米隧道;长顺县的干部,用背篼背走了贫困,被称为“背篼干部”。

  实际上,胡荣忠也是一名“背篼干部”,他在贵州省100个贫困乡镇之一的敦操乡走访调研中,就曾背起背篼主动帮群众背生产生活物资,通过切身体会群众困难,进而与群众共同抓机遇,发展种植中药材、花椒、高粱,养鸡等产业,同时,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帮助336户1562人脱贫。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经验,胡荣忠还建议,要加大选派科技干部到农村蹲点的力度,对农业产业进行更专业的技术指导。

9.jpg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贵州省歌舞剧院业务办副主任雷艳展示巴梭芦笙场效果图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贵州省歌舞剧院业务办副主任雷艳提到,目前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民族民间文化面临消失的威胁,当一些地方美丽的吊脚楼被钢筋、水泥吞噬后,常常让她感觉到痛心。“作为一个来自山区的人大代表,今天我在这里履行参政议政神圣职责的时候,在我的家乡,也就是离北京2448公里的贵州巴梭苗寨,父老乡亲正在昼夜赶工,修理芦笙场,为几万同胞欢庆一年一度的芦笙节做准备。”她说道。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其实,贵州是一个大型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收藏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和乡愁,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风民俗,这些都是最鲜明的贵州印记。因此,这几年,雷艳一直在致力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现场她还展示了由她倡议建设的巴梭芦笙场照片,并邀请所有人到美丽的贵州做客。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