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张凤宝:充分发挥耕地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2017-03-06 20:52:32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煦 责任编辑:朝画西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郭煦 北京报道 “为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充分发挥耕地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调节作用,保持耕地上全年植被常绿,应促使农民逐步恢复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同时选择一些耐旱植物进行轮耕。”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大学教务处处长张凤宝在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发言时如是说。

  连续多年,京津冀地区一直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大气污染问题备受公众关注。张凤宝委员介绍称,根据《201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及2017年环境保护部举行的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权威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以上城市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52.4%和56.8%,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7.6%;其中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天数比例分别为27.1%、10.5%、6.8%和3.2%。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成为全国空气重污染高发地区,区域内70个地级以上城市共发生1710天次重度及以上污染,占2015年全国的44.1%。2016年,区域内的北京市、河北省等北方地区优良天数比例不到60%,全国74个大中城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在这个区域。

  “从重度及以上污染发生季节来看,1~3月以及10~12月是重污染高发季节,其中12月该区域内连续发生多次大范围重污染过程,重度及以上污染发生天数占全年的36.8%,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张凤宝说。

  早在2013年9月,京津冀就建立了区域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共同贯彻落实国家“大气十条”;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几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支持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不过,在张凤宝看来,防治大气污染不但要控制污染物排放,还要提高生态系统对污染物的吸附、化解能力。“只有坚持两手抓,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张凤宝表示,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主,即能够直接或间接改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人地关系的用地均为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具有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减缓干旱和洪涝灾害、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有关研究表明,河流、沼泽等水域类用地和耕地、园地、林地、荒草地等植被类用地具有调节空气质量、吸附大气污染物的能力,其中耕地的大气污染物吸附能力与林地相当。尤其在秋冬时节,林木凋谢,水面结冰,种植冬小麦的耕地,其生态作用更加显著。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共有耕地10853万亩,主要集中分布于京广线以东的华北平原地区。因此加强耕地保护和利用对于改善区域空气质量、防治大气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张凤宝强调说,京津冀地区严重缺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农业用水比例高。从水资源三级区来看,京津冀地区严重缺水区面积为9.05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42.07%。北京、天津、邯郸、沧州、石家庄和廊坊人均水资源量均小于300立方米,远低于国际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重度缺水标准。农业用水资源的保障不足,使得很多地区的农民不得不选择一年一季的种植方式,不再种植冬小麦;秋冬季耕地闲置,一方面耕地的生态功能无法发挥;另一方面长达七个月的耕地裸露,也产生大量扬尘。特别是缺水较严重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普遍。秋冬季节雾霾天气加重,与耕地等生态系统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具有某种客观联系。

  张凤宝最后建议:大力实施海水淡化工程、污水净化工程和中小型水库建设,将上述水源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部分外来水源补贴用于农业,保障农民耕作用水,提高农民耕种的积极性;由地方政府推动,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和农户共同实施,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推广集雨节灌、抗旱保水技术等,以减少农业用水,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益;在缺水的条件下,轮耕种植适应性较强的耐寒、耐旱植物,如苜蓿等,确保耕地在冬季也被植物所覆盖,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起到有效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