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晓凤:教育也需“精准扶贫”

2017-03-05 20:24:43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于靖园 责任编辑:李煦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于靖园 北京报道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撤点并校”导致农村学校服务半径不断延长,农村孩子上学的路途也变得越来越远。尤其是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孩子走读上学变得非常困难,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边远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孩子上学难问题,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与国家民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农村与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将寄宿制学校作为发展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有效办学模式。

  为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情况,2016年4月初至10月上旬,湖南省政协民宗委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深入湘南、湘西各市(州)的民族乡(镇),共15个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湖南省副主委、湖南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戴晓凤在今年两会上接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对整合师资力量和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农村综合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个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与此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的一些问题也十分突出。”

  戴晓凤说,调研组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看到十几年前的老式课桌还在使用,桌面坑洼露钉子;学校操场没有硬化,晴天满是灰,雨天一片泥;宿舍由老教室改建,几张铁床挤了56个孩子;食堂很小,满操场站着吃饭的孩子;不到10岁的小姑娘踉跄着提桶子打热水洗浴……“这些场景令人心酸。”

  困难很简单——缺钱!缺人!划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维持学校的基本运转,对寄宿的新增成本缺乏科学测算及综合考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难以引进人、难以留住人,优秀教师、年轻教师一有机会就千方百计考试外调。没有专业的生活教师,班主任上课是老师,课外是心理辅导员,晚上是寝室管理员。因预算有限,从社会聘请的生活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基本没有教育引导学生人格养成的能力。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