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我们应如何对待医疗安全

2019-03-28 17:12:2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鄂璠 责任编辑:王一 字号:T|T

8.png

  “2016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专门对国人的安全意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去广场、商店、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时,38.7%的人每次都会注意周围的安全提示,58.3%的人偶尔会注意,3%的人从来不注意;受访者普遍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发生食物中毒后的自救与互救常识;在应急方面,近八成人(79.8%)认为“应急”要靠个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个人在应急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对于安全事件突发后的应急管理工作,47.6%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事发地政府的力量,30.8%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救援人员的力量,10.7%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当事人个人的力量,4.7%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4.2%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志愿者的力量,2%的人认为须主要依靠医护人员的力量。

  张海波和詹承豫的主要研究领域均涉及应急管理、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那么,在他们看来,在应急管理中个人将起到什么作用?该怎样提升个人和全社会的应急能力?

  “应急管理需要协作。”张海波告诉《小康》记者,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也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协作,“个体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个体的风险预防,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公共安全的压力;二是个体的组织化参与,这可以对政府的应急体系形成互补。个体应急能力的提升通常有四条路径,一是政治的,就是动员机制;二是经济的,就是激励机制;三是社会的,就是宣传教育;四是文化的,就是习惯养成层面的。全社会应急能力的提升关键是要形成合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詹承豫认为,在应急管理中,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总结了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在很多突发事件中个人是第一现场,是突发事件信息报告的重要信息源;其次,突发事件的危害后果往往直接作用于现场的个体,这个时候个人自救互救能力将会极大地影响应急管理效果。“提升个人应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应当是长期的。首先是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型、功利式的教育,对于基本的个人应急能力及自救互救常识的教育较为缺乏,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学校等课程建设和应急知识普及,同时也应强调个人自主学习和培训,通过网络、电子读物等较多便捷途径来学习提升个人应急能力;其次,更多的参加演练和模拟体验等,也会有助于提高个人应急能力。”在詹承豫看来,提升全社会的应急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加强公民、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联动合作,提升其合作能力,比如志愿者的培训及训练等等;加强和培育灾害救援等社会组织的成长和规模,增强社会组织本身的能力;此外还要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这些都是增强社会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