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五大病疾”困扰国人

2017-01-16 14:01:16 来源:中国小康网-小康杂志社 作者:鄂璠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防病:从小就要“养生”

  谈及全民联防“三高”的问题时,杨力还特别强调,“要从娃娃抓起”,她说,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注重饮食的调整,并坚持运动,这两个习惯保持得好,将来就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并不注意饮食,再加上不运动,所以30多岁时,心梗、脑梗就找上门来了。因此,杨力提出了一句口号,“养生越早、效果越好”。

  郭晓蕙也发现,糖尿病的发病率除了一直在快速增加外,II型糖尿病(原名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的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这些人当中,很多都过于肥胖。”至今,郭晓蕙还清楚地记得,十多年前,她第一次把一个15岁的孩子诊断为II型糖尿病时,遭到了一位前来查房的老教授的质疑,老教授问,“他才15岁,你们怎么能把他诊断为II型糖尿病呢!”可是,从2007年开始,年轻的II型糖尿病患者却越来越多。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发布的“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中国12~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是美国同龄人的4倍。中国目前共有170万青少年饱受糖尿病之苦,另有2770万人被认为处于糖尿病前期。

  郭晓蕙呼吁,一定要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从坐着看电视改为到操场上跑步,从大口大口吃东西改为细嚼慢咽,让每个孩子的体重都能控制在相应年龄合理的体重范围内,这是非常重要的。”

  杨力和郭晓蕙都提到的“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至关重要。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这样的“健康理念”也得到了广大中国人的认同,在“2015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中,《小康》杂志对受访者普遍认同的养生理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生命在于运动”受到的认同度最高。此外,受访者们普遍赞同的养生理念还有:“药补不如食补”,“人生之决在于‘调’——调养、调理、调节、调整、调和、调解”,“睡前洗脚,胜吃补药”,“饭后散步,不进药铺”,等等。

  不过,虽然受访者们坚信“生命在于运动”,但在受访者对目前工作及生活状态的描述中,“缺乏运动”却是排在第一位的,53.6%的人表示自己基本上不运动;排在第二位的“长时间上网”(51.4%)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缺乏运动”的状态。而在“是否有锻炼习惯”的调查中,表示没有锻炼习惯的人更是多达六成(63%)。

  其实,现在中国人的健康意识已经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2013中国生命小康指数”调查显示,12.7%的人从不参加体检;而今年的同题调查结果显示,从不参加体检的受访者占比已经下降到了7%。并且,九成人不肯用“健康”去换“金钱”或“职位”。但仅仅有“意识”还不够,健康更需要“行动”。

  “健康中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黄帝内经》中有“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的说法。所谓“治”,就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至关重要,有着“小康小康,首先全民要健康”理念的程京,主张将“治未病”必须提升到与“治已病”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消灭疾病于未然,让“治好病”的观念让位于“不生病、少生病”,使全民健康得到更有效保障。

  在程京看来,“人”字的笔划中,一撇是健康,一捺是财富。那么,如果一个人的健康出了问题,就会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你本身还值钱吗?

  《小康》2015年04月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