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消费小康指数80.9:先赚钱后消费?

2019-03-28 16:29:4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鄂璠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月收入十大去向

  日常饮食、基本生活用品花费最多

  刚退休不久的陈文最近突然感到“钱不够花”了,倒也并不是真的“入不敷出”,而是“钱包瘪得很快”。“拿50块钱去菜市场,只要一破开,这钱不一会儿就花得差不多了,元旦前苦瓜还是四五元钱一斤,现在变成了九元一斤,家常菜西红柿也要四元一斤,一两元一斤的菜基本上没有。”

  和陈文一样在这个“气温猛降”的冬季感受到“菜价猛涨”势头的中国人并不在少数,新浪微博上,“菜价猛涨”成为了迅速聚集人气的“微话题”,截至1月10日,已达到1613085条的讨论规模。而“涨价”还不只是人们的感受而已,最能说明问题的农业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周,28种蔬菜中有27种价格上涨,周均价每公斤为4.17元,环比涨4.5%,为连续第十周上涨,累计涨幅55.0%。

  除蔬菜、肉品外,牛奶、食用油、方便面等食品也在超市中纷纷“领涨”其他生活用品。陈文打开智能手机上的“账本”软件一看,从去年5月到现在,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吃货”——日常饮食,竟成为了她每月的最大开销,而以前,她的最大开销或者是基本生活用品,或者是服装服饰,还有时候是通讯费,根本轮不上“吃”成为主宰消费的主角。

  如果真的用“吃货”来定义将月收入主要用于日常饮食的那些人,中国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胃口”的民族了,因为这样的人足足占到了六成,在这些人的推动下,日常饮食也顺理成章地排在了“中国人月收入十大用途”榜单的首位,而购买基本生活用品、服装服饰、子女的养育教育、储蓄、住房、社交应酬、通讯、交通、文化娱乐休闲消费则通通拼不过“吃”,只能分列第二至十位。

  在不同年龄段的受访者中,日常饮食和购买基本生活用品也都是他们的最大开销,不同的是,18至25岁群体用于购买服装服饰的花费较多;26至35岁群体用于住房的消费较多;36至45岁群体用于子女养育教育和社交应酬的花费较多;46至55岁群体用于子女养育教育和储蓄的花费较多;而55岁以上群体则是用于本人或家人医疗的花费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年度的“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中,日常饮食和服装服饰均未能进入到“中国人月收入十大用途”榜单的前五位。

  为什么要消费?

  质量为王,价格驱动,功能所需

  价格、品牌、质量、功能、款式、产地、服务、购物环境……诸多因素中,哪项会让消费者动心,并最终将消费心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购买行为?

  质量成为了最多数受访者的选择——75.9%的人认同“质量为王”;价格作为与收入、消费最直接的挂钩者,对于购买行为的驱动力也显得十足而强劲——70%的人支持“价格驱动”;有观点认为“好产品自己会说话”,而产品即便是真的“会说话”,也需要找到“懂你”的人才行,所以,也有41.6%的人表示“功能所需”,他们的购买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功能因素的影响。

  尽管品牌因素只被公众排在了第四位,但它却是影响消费问题研究者们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中央电视台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市场部副主任佘贤君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在他看来,中国人买东西最看重的是物美价廉,“中国人对于价格非常敏感,而价格的背后就是质量,所以这两项会排在前面。但是作为普通消费者,假如你要买一台洗衣机,你又不是专家,你怎么知道它质量的好坏呢?”佘贤君分析说,“所以,对于质量的认知实际上就是品牌的传播,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品牌。”

  佘贤君将品牌的概念提升到“品牌是消费者心理的认知”的高度,他认为越成熟的消费者就越看重品牌,“因为他了解这个市场。”

  同样看重品牌的还有肖明超,他更加强调品牌的品质,“我们所提到的品牌,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认知度的概念,品牌实际上更多代表的是品质的支撑,代表的是可靠性和保障。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品牌垄断了消费者的认识和选择,公众对品牌的期望是很高的,因此,大的品牌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