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公共服务小康指数:超八成人对保障房不放心

2017-01-16 15:32:16 来源:中国小康网-小康杂志社 作者:欧阳海燕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七成人担心退休以后的生活

  近年来,启动和扩大内需是国内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明显,居民储蓄依旧持续增长,消费率(社会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和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走低。为什么老百姓不敢花钱?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原因。

  本次调查中,10.2%的受访者表示“无任何社会保障”;享受“医疗保险”的占比最多,达80%;其次是“养老保险”,为67.4%;享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受访者分别只占比39.9%、39%、27.9%和39.9%。

  正是因为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们“兜底”,人们心中的不安全感才会增加,在本次调查中反映出来,即是“七成人担心退休以后的生活”。

  社会保障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公共服务领域关注度榜上,其受关注度一直仅次于医疗卫生、连续三年位居第二的位置;而其满意度,却始终不高,去年和前年,均排在第七的位置,今年排名第八。

  在这三年的关注度榜上,持续受到高度关注的,除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之外,还有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就业服务在2009~2010年度、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的位次分别为第三、第六和第五;保障性住房这三年的位次依次为第四、第三和第六;公共安全,在前两年的位次分别为第六和第七,今年进入前五,排在第四位。

  保障性住房满意度最低 

  在今年的“15公共服务领域公众满意度排行榜”上,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保障性住房,至此,保障性住房已连续三年被摆在这个位置。

  事实上,2011年,是中国保障房建设最为发力的一年。年初,权威部门便公布了2011年中国保障房建设目标——1000万套,随之各地也纷纷公布了加快保障房建设的计划与措施,将保障房建设送入“快车道”。截至2011年10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已实现年初计划的1000套的目标任务。但关于保障房建设质量不达标的新闻也时有耳闻。湖南郴州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惠泽园和湖北武汉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紫润明园接连曝出质量问题,引发人们对保障房质量的担忧。

  按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将达到3600万套,到“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那么,关系着千万人口安居梦想的保障房能否保质保量完成呢?本次调查显示,对于实现这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近半数(48.8%)受访者表示,“对数量有信心,对质量没信心”,而35%的受访者表示“对数量和质量都没有信心”,合计有超八成人对保障房不放心。

  除了加快保障房建设,在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方面,国家接连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政策。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国五条”自2010年9月29日出台以来,限购、限贷、房产税、保障性住房、监督问责等“五大利器”在楼市调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年多来,在这些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本次调查显示,45.7%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城市的房价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政府采取的房地产调控措施,63.5%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再严厉一些”,26.2%的人表示“保持现状就好”,不过也有10.3%的受访者认为“应适度宽松一些”。

  除了保障性住房,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对“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与民众互动”的满意度也很低,在“15公共服务领域公共满意度排行榜”上,这两项分别排在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位。

  事实上,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去年政府做了很多努力。国务院去年首次要求中央部门公开“三公”开支信息,截至2011年8月8日,已有94个部门公布了“三公”经费。然而大多数“三公”信息惜墨如金,语焉不详,公众在肯定之余,也抱怨“看不懂”。显然,要提高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三公”消费就不能只是笼统地报几个数字,必须要有更加细化的说明。

  在“政府与民众互动”方面,去年其实也有突破性进展。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联合新浪微博发布的《2011年政务微博报告》,截至2011年11月初,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总数近2万个,约是2010年的3倍。不过,报告也指出,目前一些政务微博对互联网技术和新业态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出现“僵尸微博”,还有一些“雷语”、“套话”、“自说自话”令人反感。本次调查中,近五成受访者反映,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虽开通了微博,但活跃程度“一般”或“不活跃”;反映当地政务微博“很活跃、与民众互动频繁”的,仅占8.5%。可见,民众对政府的公开透明及其服务属性还有更多期待,要满足人民的愿望,公务人员还需放下身段,以更加开放、自信、谦卑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微时代”。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