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消费小康指数:奢侈性趋向国际化 消费差距依然在扩大

2017-01-17 16:31:31 来源:中国小康网-小康杂志社 作者:《小康》杂志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庞瑞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2007年10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新浪网、唐楷调查等机构,对我国“消费小康”进行了现场调查、网络调查以及读者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为72分,比上年度的71分略有提升。《小康》主要从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满意度、中国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政策和中国消费结构等五个方面来衡量中国消费小康指数。

  尽管以猪肉等食品类价格上涨带动的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但是,多数居民总体感觉消费能力相比去年有一定程度提高,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也因此而提高。

  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对消费趋势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市场的商品种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会消费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货币和信用的发展将创造新的消费方式,人们会越来越重视信用所提供的消费便利。

  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从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特征方面也对消费趋势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在一个越来越讲究排场,越来越讲究阔气的社会中,消费很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趋势:人们更注重的是商品的装璜和制作技术,而非实用性;资本主义社会必定越来越走向奢移,这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进入21世纪、正在创造经济高速增长奇迹的中国,其消费趋势表现出的特征与两位经济学家的预测出现某种暗合。

  据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处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领域日趋拓宽的转型时期,

  消费观念偏向理性

  《小康》调查显示,相比去年,56.4%的受访者认为消费能力有提高,24.5%的受访者觉得没有变化,19.5%的人认为不升反降。

  尽管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消费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真正对自己的消费能力表示满意的人不到二成,将近四成的人认为自己的消费能力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人超过四成。

  调查发现,受访者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相对集中在30%—60%左右。大多数的人们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62.6%的人从不透支消费,32.1%有时透支消费,仅有5.3%的人经常透支消费。习惯透支消费的主要是年轻人,这部分人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受国外消费文化的影响较大,同时他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日子,对积累财富以防万一的感触并不深。在25—36岁区间的消费者群体当中,64.7%的受访者表示会用一个月或更多的钱来购买喜欢的高档商品,而在18-25岁的群体当中,也有3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透支消费;这些人对于奢侈品消费也大部分持包容态度。他们追求时尚的生活方式,追求生活的品质,同时他们也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有较好的预期。

  绝大多数人的消费观念偏向理性,他们更认同量力而行、有计划甚至略有盈余的消费观。这种观念与我们国家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节俭和节制的国家有关,但更主要的是,现阶段,我们国家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增加了人们的不安全感,于是人们更偏向于储蓄,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