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88.8:社交媒体会影响幸福吗?

2018-11-05 15:29:0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彦华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教授刘军告诉《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国内外流行的观点认为收入与幸福有关系,但并非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一个临界值,在达到该值之前,收入增长可以提升幸福感,但是一旦超过这个值,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提升没有多大作用,正确处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关键在于寻找到这个“临界值”。刘军认为,收入和幸福仅具有外在的关系,二者并不具备内在的本质关联。

  目前,对于个人而言,关于这个临界值,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财务自由”。很多人认为,财务自由代表着一定数目的金钱,达到此标准后就可以随心所欲。刘军却认为这里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财务自由不存在统一标准,因人而异,财务自由的关键在于自由,其对立面是欲望。“一个简朴之人月入几千元便可实现财务自由,一个拜金者即便年薪千万也不够花。”因此,在刘军看来,财物是否自由未必是衡量人们是否幸福的最重要标准,人的精神也不可忽视,如何做金钱的主人而非奴隶,人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

  近三成人抱怨工作太累

  “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80.9%的受访者认为“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能带来幸福感。受访者还从近30个职业中评选出了“国人眼中最具幸福感的十大职业”。结果显示,排在首位的是自由职业者,其次是艺术工作者,再次是教师,位列第四至第十位的依次是政府官员、作家、高管、演员、创业者、民营企业家和律师。

1541402573400538.png

  不过,近半数受访者却因为干不喜欢的工作而不幸福,近三成抱怨工作太累。

  “对于工作,不少中国人不是乐在其中,而是苦在其中。”为什么这么多人因为工作而不幸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詠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真实导致的自我异化,“许多中国学生打小便被要求去刷题,去追求高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将自己的兴趣当做一件大事认真对待,至于能够由兴趣而专业进而成为职业的就更少。与之关联的,就是许多人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这也是部分丧失自我的一种表现。”

  在他看来,工作之“苦”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人们对于工作有多大的选择自由,“一方面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由于严峻的就业竞争环境,许多人也无法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更不用说兴趣相联。我们曾经连续3年做职场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也显示约三成年轻人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仅仅为生存而工作,以及当前的金钱导向价值观,其实都容易使人异化。”

  要想真正打破这一困境,王詠表示,只有通过教育或者父母的关注和投入,让人们从小便知道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创造条件使之能够成为人们选专业找工作的主线,才能真正有所改变。“这可能也是自由职业者和艺术工作者在人们眼中职业幸福感更高的原因,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不仅在于时间,也在于结合自己的兴趣。”

  “2018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还显示,影响国人职业幸福感十大因素分别是收入、个人发展空间、个人能力的体现、工作为自己带来的社会声望、个人兴趣的实现、福利、职场人际关系、领导对自己的看法、单位名气以及职位高低。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