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始终坚持在扶贫前线 他的心愿都与村民增收有关

2020-08-12 12:02:23 来源:央视网 作者:王汝希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央视网消息:“今天有空吗?到园区来看看吧!大伙都等着呢!”李双星接到了这样一通电话,这也是他经常听见的邀约,“来园区看看”。

  李双星是河北省衡水市扶贫办副主任,曾先后被评为“中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曾荣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在农民中间,他还有另外一个更好记的名字:“李扶贫”,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扶贫前线。

  “靠产业脱贫就永远返不了贫”

  李双星来到阜城云农现代农业园区,成片的玫瑰在夏日的小雨里盛开,空气中散发着醉人的芬芳。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园区里玫瑰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00亩,李双星还帮助村民发展了1000亩的金银花和金丝皇菊花。李双星说:“阜城特色就是靠产业脱贫,靠产业脱贫的就永远返不了贫。”他原来扶持的前三批贫困村里,有的人家仅靠一个西瓜产业,就能有上百万的存款。

  而在阜城云农现代农业园区,2019年,园区带动周边12个村子1600多农户增收,其中贫困户102户人均增收近7500元;不光是增收,园区每年还能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

  但“靠产业脱贫就永远返不了贫”的道理一开始并不能被村民们所理解,让贫困群众亲自参与到脱贫产业中去也是一个难题。过去是让贫困户将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但这样的结果就是“合作社种什么、效益如何,政府不好管、群众融不进”。李双星认为,只有让贫困户真正地参与到脱贫产业中去,他们的增收才有保障。

  今年年初,衡水市实施了一种新模式:让贫困户用扶贫资金购买种苗,用种苗加入种植合作社,由合作社来指导贫困户如何管理农作物;而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合作社也可以代理管理,收获的果实也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李双星说:“这种模式,让贫困户的扶贫资金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

  66岁的张占强最近刚刚装修完自己的家,而就在2016年,他还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占强以前靠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作物维持生计,生活困窘。2018年,在经常考察市场、寻找扶贫项目的李双星的指导下,玫瑰、辣椒产业成了助农增收的新兴产业。张家庄村依托阜城云农现代农业园区,开始推广辣椒、玫瑰、甜玉米等特色农产品,张占强响应号召,试种了七亩地的甜玉米。一年下来,张占强仅种植甜玉米的收入就达到了12600元,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和张占强一样,辣椒种植户张如河对现在的生活也非常满意,他今年种植了20亩辣椒,一亩大概收入在5000到6000元左右。“有车有房,吃得好,喝得好,这就是我的小康生活。”张如河说。

  他的很多心愿都与脱贫增收有关

  村民们的日子好过了,李双星又有了一个新的心愿。

  七月底,阜城云农现代农业园区内依旧有不少玫瑰在盛放,但此刻依旧过了玫瑰花的采摘季,剩下的花只有观赏的价值了。一直以来,玫瑰花的采摘都是靠人工完成,人工采摘耗费大量的人力。李双星开始琢磨,如果把智能机器人应用到玫瑰花的采摘上,那将会解放大量的劳动力。有了想法后,李双星联系了科研院校,和专家进行沟通,他说:“研发智能机器人是我今年最大的心愿。”

  李双星的很多心愿都与脱贫增收有关。在促进产业扶贫的同时,李双星还在推动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李双星帮助衡水市着力推进就业扶贫,把就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等方式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截至5月底,有就业意愿的20655名贫困劳动力全部实现就业,剩余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7042元,高于退出标准3000元,已全部达到高质量稳定脱贫标准。

  李双星说,衡水市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利用贫困村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扶贫车间,优先录用贫困劳动力。这样的扶贫车间全市共建造了115个,带动贫困户就业565人。除了扶贫车间,还开发了保洁员、护林员等各类岗位11320个。

  阳光下,新修的房屋排列整齐,田里的玫瑰和辣椒火红。在李双星看来,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是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王汝希 通讯员/张梅胜 张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