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念好“两业经” 跑出“加速度”

2020-03-30 16:35:4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赖惠能 潘晗艳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小康》·中国小康网:作为浙江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单位,绍兴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黄酒、珍珠等五大传统产业为突破口,进行改造提升,这几大产业的提升方向和路径分别是什么?

  马卫光:从全市产业发展方向来说,我们将以集群制造为抓手,推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整体性重塑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分行业来说,纺织产业在加快印染企业集聚提升的同时,积极打造设计“梦工厂”和智造“云工厂”,推进中国轻纺城“市场进化”,推动纺织印染服装之城向时尚设计智造之都转型,打造“时尚纺织之都”;化工产业全面实现“一园式”发展,向生产清洁化、设备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全球高端染料和绿色化工创制中心;金属加工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领域拓展,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高端金属加工基地;黄酒产业融合文化旅游,拓展酒庄产业,加强品牌营销,加快建设黄酒小镇,打造“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黄酒之都”;珍珠产业向珠宝设计、营销、展示方向发展,融合翡翠、钻石、贵金属等,由“珠”向“宝”提升,建设国际一流的珠宝加工和贸易中心。

  《小康》·中国小康网:当前绍兴在市级、省级、长三角等不同层面的核心产业定位是什么?它将分别为浙江省、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产业升级提供怎样的经验和认识?

  马卫光:市级层面上,立足绍兴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着力打造“3+2+4”的现代产业体系,“3”就是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重点传统产业,“2”就是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4”就是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新材料四大新兴产业。省级层面上,高水平建设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力争到2022年,集成电路、现代医药产业年产值均达到1000亿元,到2025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现代医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长三角层面上,通过深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力争形成现代纺织、绿色化工、集成电路、现代医药等10个现代制造业集群,培育形成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10大标志性产业链,打造长三角先进智造基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体会:一要谋定而后动,在选择产业主攻方向时,必须结合本地实际,盯准产业红利,选择那些具有高成长性、能较长时间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具有足够市场空间、国内市场规模在10万亿元级的产业,具有培育可行性、通过努力能在本地形成集群的产业。二要抢抓时间窗口,科学分析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宏观政策机遇,果断出击、集中攻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无中生有”。三要推进精准招商,按照“建链、强链、补链”的思路,紧盯头部企业、实力企业、创新企业和孵化项目,持续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的效果。三年来,我们累计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17个,其中50—100亿元项目16个、100亿元以上项目6个。四要产城人文融合。坚持产业、城市、人、文化四大要素一起抓,从产城融合向产城人文一体化融合发展提升,不断做优城市能级和品质品位,提升各类发展平台的承载力和舒适度。

  《小康》·中国小康网: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目前绍兴产业数字化进展如何?如何分别看待绍兴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状况?

  马卫光:我们积极贯彻我省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重大决策,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33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8%,努力打造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在产业数字化方面,重点以数字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联动推进“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标准化+”,采用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模式,建立网络化智能化的制造。比如,在纺织印染产业,推广和嵌入数字设计、智能织造、自动配色、无水印染等设计“梦工厂”、智造“云工厂”元素和链条,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全市累计上云企业近3万家,在役工业机器人超过1万台。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我们以集成电路产业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全力打造长三角“芯”高地,绍兴成为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入选浙江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力争到2022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2025年突破3000亿元,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装备、后服务的全产业链。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0年3月下旬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