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礼:1460个日夜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大管家"这样炼成

2019-04-17 14:45:43 来源:央视网 作者:张恪忞 责任编辑:田小介 字号:T|T

  央视网消息:2018年9月,大桥通车前,杨秀礼带着一家三口走上港珠澳大桥,他激动地拍打着儿子的肩膀,告诉他:“看,这就是爸爸的工作,这就是爸爸造的桥!”

1

  “哇,真壮观!爸,我以后也要建一座桥,比你这座还要大,还要长!”

  三言两语,没了隔阂。

  那一刻,让杨秀礼觉得,这些年,值得!

  从2008年参与投标,到2012年所有核心装备研发和采购的落实,杨秀礼担负着岛隧项目所有核心装备的研究和采购任务,他主持研发新造和改造的15项关键装备,几乎覆盖了岛隧项目所有最为关键、风险最大的工序。

  第一场“漂亮仗”

  “研究装备一定要先研究工艺。”这是杨秀礼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但是港珠澳大桥的到来,让这句口头禅执行得无比艰难。

1

  杨秀礼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设备能够整平50米海面下的沉管基础。当时整个团队手里有的只有一本薄薄的《沉管隧道设计与施工》,书中只谈到浅埋隧道,关于设备的介绍半个字都没有,工艺研究更是无从谈起。

  究竟需要什么设备?听说韩国有一艘船整平过类似巨型沉管的基床,技术团队立刻飞往韩国,对方却只让他们乘着交通船在距离设备数百米远的地方绕行一圈。海湾一游,远在北京的杨秀礼等来的,却是一艘整平船的远景照片。

  究竟使用什么方案?一张石油钻井平台的照片让他顿悟,伶仃洋的海况比韩国巨济岛的海况更加恶劣,隧道基床的宽度和面积比釜山更大,碎石垄的铺设精度要求更高,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个具有3D打印功能,能灵活抬升移动的整平平台。工艺确定了,形成设计任务书,他当晚就把任务书交给了海底隧道总指挥林鸣。

  “津平1”整平船的问世,是杨秀礼在港珠澳大桥打的第一场漂亮仗,4厘米的碎石整平精度创造了施工的极限记录,更打破了外国对中国大型沉管设备的严厉封锁。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