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平寨:一个90后返乡女孩的社区组织之路

2017-12-07 14:39:52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朱凡 责任编辑:武金洋 字号:T|T

  在这个城乡交流过程中,更多的村民看到了种植老品种水稻的前景,2008年,生态种植小组的规模扩大到13户,2009年注册为合作社。 2011年,又有15户新社员加入,然而看似令人欣喜的蓬勃发展背后却潜伏着危机。一些新加入的村民动机不纯,只是想要通过合作社把自家的米卖到更高的价格,却没有按照生态种植的标准进行生产。农村是没有秘密的,无法坚持种植原则的问题很快暴露出来,米的质量不好,市场随之萎缩,这给合作社带来了致命的打击。2015年,合作社不得不暂时解散,多年的努力几乎要付诸东流。

  这时,身为本地人的吴月琼似乎成为了打破僵局的希望所在,对她自己来说,以社工的身份返乡、尝试改变自己的村子,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但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做出的决定。在农村人眼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老师这类稳定的职业才是有尊严的工作,吴月琼的父母对她选择回村子里工作十分失望,觉得丢脸。尤其是合作社解散后,村民议论纷纷 ,家人劝她趁早换工作,不要捡这个烂摊子。但吴月琼相信合作社的解散只是一时的,尤其是听到老社员回忆起合作社初建时的艰辛与快乐,听到很多村民无奈地说起没了合作社就只好出去打工了的时候,她留在村子里的心意越发坚定。

  在平寨这样的熟人社会里,要从村民眼中的小辈变成社区的组织者,这个身份的转变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刚开始,吴月琼觉得很孤单,想要为村民服务,把事情做好,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压力越放越大。走投无路之下,她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顶着压力去村民家中走访,接受他们的指责,倾听他们的想法。生态种植合作社的成员都是中年男性,吴月琼发现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在组织管理、解决问题上也很有办法,于是放手让村民自我组织。理清头绪之后,决定重组合作社,对不愿遵循规则的组员进行劝退,此前50多户的规模又退回到13户,但人心齐了,合作社的工作很快得以恢复,还成功地通过换田、租田的方式把原本分散在各处的田地整合到了一起,令社员们信心倍增。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