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外国老教授 30年给南京拍了上万张照片

2016-10-31 11:56:03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杨彦 责任编辑: 字号:T|T

Peter  Alberti和他的照片

Peter  Alberti和他的照片
Peter  Alberti和他的照片

  一顶牛仔帽、一身米色休闲衫,走到哪里都提着他的相机,如果昨天你路过南京新街口、鼓楼等地,可能会遇见这样一位外国老人。他叫Peter Alberti,今年已经82岁了,他是多伦多大学的荣誉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预防聋和听力减退首席专家,还是个“南京迷”。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来南京,他就开始拿起相机拍摄南京,30年来留下了上万张照片。而他的老友,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的卜行宽教授,还为他出了一本中英双语的摄影画册《看中国》。

  第一次来中国,成都到南京花了4天

  1985年,南京与加拿大安大略省结为友好省,各领域开始了交流。两年后,当时是多伦多大学耳鼻喉科系主任的Peter Alberti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成都到南京,飞机、轮船、火车,各种交通工具轮换着,花了整整四天的时间。上海到南京,坐火车就要4个小时。那时候,南京给Peter Alberti的印象是灰暗的。除了金陵饭店,到处都是低矮的房屋,街道狭窄破旧,但中华门附近一排排白墙灰顶的民居所呈现出的南京特色与厚重的历史感,却让Peter Alberti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之后的近30年,Peter Alberti15次造访中国,有9次都到了南京。每一次他都要带着相机记录南京,“这个城市原来缩得很紧,但现在像花一样开放了。”Peter Alberti说。

  爱拍变迁中的建筑,也会细拍一棵树

  “南京现在有多少条地铁线了?”对于南京的“近况”,这是Peter Alberti第一个想了解的问题。南京的奥体新城,也是他这次“街拍”的重点。

  2005年,Peter Alberti第四次来到南京,那一次他在南京生活了两个月。工作在省人民医院,住在珠江路附近,时常去玄武湖散散步,两个月里,他像个南京人那样过日子。南京的奥体中心就是在那一年建成,地铁也在同一年开通,他是这两件大事的见证者。背景已经是高楼的建筑工地、等待拆迁重建的小破屋,他的不少照片都在展示着那时的“南京速度”,下一次来南京,同样的地点可能已经变了样。

  偶尔也会有熟悉的味道,比如街角一棵不起眼的树,Peter Alberti路过也要举起相机拍下来,只因为上次来时也给这棵树留了个影,这次来又长高了不少。他对南京的细致观察不输于久居此城的当地人。

  照片里的不少老物件,如今已见不到

  30年,9次来南京,上万张照片。Peter Alberti曾经将他关于中国的一部分摄影作品在多伦多进行过两次展览。从最开始的胶片到数字照片,Peter Alberti的作品里能看到不少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消失的老物件。

  如果不是Peter Alberti的照片,我们大概已经忘了80年代医院诊室里还有标志性的铁丝脸盆架、装剪子镊子的搪瓷盘子。检查耳朵的灯光甚至手术照明的灯光,竟然是一盏白炽灯。也难以想象,身形硕大的铅字打字机已经算是高档的办公设备了。

  “你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当然是人。” Peter Alberti的照片里,还有不少陌生人,城墙下、党校门口晨练的老人,街头神色焦虑地打公用电话的女人,现在回看,充满时代感的一个个瞬间被妥帖地记录在一张张底片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