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十周年:大动脉上的大智慧

2016-07-04 17:07:22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源隆 责任编辑:禹瑞丽 字号:T|T
副标题#e#

  对抗高原缺氧

  设计再好的工程也要人去施工,在青藏高原上进行大工程建设,所有参与其中的建设者都面临着生命危险。

  2001年,37岁的邵丕彦是铁建所工程质量检测事业部主任,也是铁道科学研究院有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2002年,上级任命他担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青藏铁路工程质量检测站站长,他在青藏高原上一干就是四年。如今的邵丕彦不过五十出头,但却已是满头白发,“这是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留下的印记。”他笑着说。

  对于青藏高原的极端气候,铁道部早就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了保证建设者们的健康,他们制定了严密而科学的卫生安全保障系统,要让参加青藏铁路建设的人能上得去,待得住,健康返回。

  邵丕彦向记者介绍:“每个上高原的人都能得到一本关于青藏高原卫生防病常识的小册子,施工单位常常组织员工学习有关高原病的知识;在全线建立了三级医疗保障体系,一级的有115个,分布在施工现场;二级的有23个,分布在施工较为集中的地方;三级医疗机构有6个,分布在中心城镇,主要解决疑难重症;请高原病专家到施工现场巡诊,讲授防治高原病的专业知识,解决施工现场救治高原病的技术难题,而且全线都配有高压氧舱,帮助身体不适的工人进行恢复,每天吸氧1小时是硬性规定。”

  数据统计,在青藏铁路的施工中,医务人员达到总人员的1.5%以上,是我国重大工程中医务人员比例最高的。此外,针对高原水质含盐高、浑浊度大、不宜直接饮用的情况,铁道部请医学专家专门研制了水的净化装置,这一装置一天能产生约7000人的饮用水量。

  虽然采取了很多措施,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但高原环境恶劣的客观事实仍旧摆在那里。在青藏高原,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就下降0.6摄氏度,海拔每升高1000米,氧气就减少10%。“我记得尤其是到了冬天,11月份以后,就开始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头很疼,非常难受。”

  随着铁路建设不断延伸,检测工作量成倍增加。邵丕彦的工作要求他频繁穿梭于全线数百个工作点。他经常在一天里山上山下地奔波,经历着2000余米海拔高差的骤变。有时一个月内3次往返全线、6次穿越唐古拉山。而且沿途天气也是阴晴不定,“早上在格尔木艳阳高照,中午到沱沱河就是瓢泼大雨,等到了唐古拉山时,还有可能遇到冰雹。”

  在青藏高原的四年里,原本就单薄的邵丕彦变得更加瘦弱,体重下降,耳病加重,牙齿掉了三颗,白发越来越多,患上肾结石、胃炎、心轴偏转等病症,还不止一次在工作中昏厥过去。“这些高原病,青藏铁路完工后,回到家很快也就恢复了,但是记忆力下降却怎么也恢复不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