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喆:从“第一贫困县”到“扶贫成效第一”的嬗变

2018-03-13 14:14:1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孙喆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1520922753735856.jpg

作者:孙喆(中共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省的中部,全县面积2704平方公里,人口21万多人。琼中县是海南省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3%,有“海南绿肺”之称,是我国现存热带雨林的重点林区之一。琼中县也是海南省排名前三名的河流(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发源地或流经地,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使这里全年雨水充沛,气候温和。

  在海南省,如果问哪个县最贫困,不少群众都会说“一琼(琼中)二白(白沙)”,面对“九份山、半份水、半份田”的自然环境,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琼中县党委政府扶贫压力可想而知。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琼中县的“精准扶贫”取得了优异成绩,脱贫攻坚工作得到国务院督导组、海南省省际交叉考核组的充分肯定,2016年度扶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全海南省第一。2016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3242户13395人,从2012年4.32万人减少到0.9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8.5%下降到8.7%;建档立卡贫困村评议退出9个,从2012年44个减少到13个,“五网”设施(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得到极大改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13元,同比增长10.6%,比全省平均高出1.5个百分点。

  回顾这几年的扶贫攻坚,琼中县的主要做法与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记与县长都是扶贫攻坚的“组长”

  琼中县实行脱贫攻坚党政同责,由书记和县长挂帅“双组长”,县委专职副书记直接分管、分管农口副县长协助配合,领导小组成员具体落实,推行“一把手”带头研究重大问题、带头协调难点事项、带头狠抓任务落实、带头开展检查督办的“四带头”机制,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委专题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会等80余次,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各项工作。

  县委农办与县扶贫办合署办公,设立10个乡镇扶贫工作站和100个村级扶贫工作室,县镇村逐级签订责任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扶贫”格局。着力推进建章立制。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1+13+36”脱贫攻坚制度体系,“1”即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纲要,“13”即年度实施方案及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业等“十二个一批”子方案,“36”即扶贫资金项目管理、扶贫物资(种苗)采购、贫困退出机制等配套政策。

  通过严抓组织领导工作,夯实了脱贫攻坚制度根基。

  二、严把三关,扣好“第一粒扣子”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同志在琼中等县调研扶贫工作时指出,要把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扣好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在扣好“第一粒扣子”方面,我们主要是“把好三个关”:

  1.严把核查关。在2014年建档立卡和2015年省入户调查的基础上,2016年初成立由县四套班子领导担任组长的10个抽查小组,开展进村入户“回头看”行动;2017年初又成立了5个县委督导组和2个产业核查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进行全面核查,并开展问题集中办理月活动,对遗漏的贫困户和返贫户178户647人按程序纳入;严格对照“四看十一剔除”原则,对关系户、人情户等“假贫困户”坚决剔除,在2016年剔除600户2385人的基础上,2017年再剔除1002户4099人,做到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标准的一户不进。

  2.严把管理关。逐级建立贫困户基础信息、“十二个一批”脱贫工程实施计划“两本台账”,以村委会为单位装订成册,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乡)有簿、县有档。实行“村申报、乡镇初审、扶贫部门复核”三级联审机制,采取“周记录、月更新”方式,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户、返贫户基础信息进行采集更新、逐项细化、统一录入,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数据清理工作,确保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建档立卡工作得到国务院督导组和海南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全海南省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在琼中召开。

  3.严把退出关。严格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统一退出标准和程序,组织县镇村三级调查队,进村核算贫困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生产经营净收入等情况,统筹考虑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低于2%)、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因素,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贫困村,实行有序退出、动态管理。2016年来,已脱贫退出3300户13622人,目前剩余未脱贫2415户9501人。

  三、特色扶贫卓有成效

  琼中县是我国少有的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域,雨水充沛,气候温和,过去一直是热带农业大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