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桂梅反对当全职太太”话题传播链中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2020-10-30 15:45:56 来源:人民网 作者:赵紫荆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摘要】10月20日,凤凰网《舍得智慧人物》栏目发布关于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约30分钟的采访视频。视频在微博发布后,张桂梅校长“最反对当全职太太”的言论引发网民热议。

  10月20日,凤凰网《舍得智慧人物》栏目发布关于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约30分钟的采访视频。视频在微博发布后,张桂梅校长“最反对当全职太太”的言论引发网民热议。10月28日,上观新闻网采访了被校长拒绝捐款的学生黄付燕,她表示张桂梅校长的话“说得在理,话丑理正”,该回应也持续引发舆论关注。

  张桂梅校长如何引起全民关注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显示,自10月20日至29日,共监测到与“张桂梅”相关舆情信息45110条,该话题主要在微博受到关注。其中网络媒体报道1991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950条,微博40992条,论坛贴吧151条。

图:张桂梅校长事件趋势图

  (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据观察,在10月20日采访视频发布后,关于此事件的报道仅略有攀升。10月25日,根据完整视频截取的短视频,张桂梅校长对全职太太态度的报道使得该话题“破圈”,话题热度开始迅速攀升,引起了第一波舆情波峰。#张桂梅校长反对当全职太太#登上微博热搜,截至10月29日,阅读量达到6.2亿。10月28日,被拒绝过的全职太太的回应使得对该事件的关注再次上升,热度达到顶峰。截至10月29日,话题#被张桂梅校长拒绝的全职太太回应#阅读量达到3.1亿。

  针对该话题,不少网民认为,受教育的女性去当全职太太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但是,也有网民认为,当全职太太是个人选择,不该被过度苛责。还有人表示自己不会选择当全职太太,但会尊重别人的选择。同时,不少声音呼吁尊重女性在家庭中的投入。一场围绕着“全职太太”的争论,引发了不同对立的观点。但是,正如那个“土拨鼠去哪儿了”的故事一样,兜兜转转一圈,部分网民也开始疑惑:一个乡村高中校长的采访如何引起了全社会对“全职太太”的讨论?乡村女性教育和出路问题去哪儿了?

  舆论传播中的断章取义问题

  针对该话题,不少媒体认为,无需将“全职太太”污名化,家庭内的劳动同样具有价值。如公号“新京报评论”称,不应在“全职太太”与“职业女性”之间贴上你好我坏的绝对化标签。公号“快快评”认为,选择了全职在家,如果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教育得很好,也是对社会的报答和贡献,也是有价值的。

  但是,从传播链角度看,采访视频发布第一时间并未引起舆论对乡村教育的关注,而“破圈”进入大众视野则是因为张桂梅校长对全职太太态度的节选视频。不少媒体认为,舆论热议也从张桂梅校长批评其学生的具体语境被扩展为#张桂梅校长反对当全职太太#,本就有断章取义之嫌。《每日新报》认为,结合张桂梅说话的语境,微博热搜将其提炼为“张桂梅批评全职太太”话题,就已断章取义了,进一步说成“受教育女性当全职太太是浪费教育资源,是白读书了”,更是严重歪曲。张桂梅并非对全职太太群体开炮,只是针对她的这位学生有感而发,所谓的愤怒带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媒体呼吁讨论应回到语境

  因此,脱离语境在认知层面讨论从事全职家务劳动者的权利和价值问题,难免显得空泛。部分媒体注意到,张桂梅校长批评“全职太太”是基于对农村女性境遇的担忧和自身职业使然,并非想一概而论。公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指出,要进入张桂梅所生活和面对的那种环境中,进入贫困山区女孩教育这个具体语境中理解“反对女性当全职太太”这个命题,看到它的条件性、矛盾性、语境性和问题针对性。公号“中青评论”指出,张桂梅含辛茹苦、投入资源帮这些孩子走出大山,本希望用教育改变她们的命运,以知识武装赋予她们真正独立的勇气和能力,避免早早成为男性的“附属”。在张桂梅校长眼中,做全职太太就像是一种“出走”之后的倒退和回复,辜负了多年的努力。知乎网民“京墨”表示,不要上升到“女权”了,当别人谈论理想、原则、立场、自由时,张桂梅校长只是“希望自己的学生,辛辛苦苦地走了出去,能有一个更加牢靠的、体现自我价值的、被社会认同的、幸福的人生”而已。该回答收获了超过7万条赞同。

  舆论失焦如何产生

  一个呼吁关注贫困地区乡村女性教育问题的采访视频以别样形式“出圈”,背后不乏有媒体和网民对家庭内职业分工和价值的现实关切,但其中隐含的舆论失焦原因不容忽视。

  一方面,此次事件“破圈”原因提醒我们,应意识到形成“全职女性”的认知分化甚至刻板印象的“温床”,也要警惕传播中的“蹭流量”事件。公号“红星新闻”指出,近年热播剧中的全职太太的人生转捩点,都来自家庭关系的破裂,重回职场拼搏。这样的剧情设计,无形中强化了对“全职太太”的污名化。实际上,这些社会认知,背后固然有现实根据,却也不乏故意利用性别话题引发对立,掀起双方口水战,进而制造流量、消费女性之嫌。

  另一方面,该采访视频在传播过程中时长不断被压缩,其中固然有出于迎合碎片化阅读习惯、吸引受众的考虑,但某种程度上可能加剧了重要议题的失焦。从该节目采访人最早发布的长达32分钟的完整视频网页链接,到#学生回应被张桂梅拒绝捐款##张桂梅校长反对当全职太太#等话题下被部分媒体微博账号转发的二十多秒视频剪辑,张桂梅本人的生平事迹逐渐被平面化到“一名资助很多女孩走出山村的校长”,而这个扁平的符号带来的共鸣显然无法和“全职太太”这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身份相比。微博网民@冬亚表示,张桂梅评论全职太太一事就根本不该成为讨论热点,“首先传出来的视频就前后掐掉,仅保留她说的那几句,谁知道那女生啥情况?当时发生啥?”。

  @凤凰卫视胡玲在27日发布微博公布了25分钟的节目完整视频,评论称“其实看完我们节目完整视频,相信大家会更加理解张桂梅校长,为什么对于女毕业生当全职太太,这么生气”。但是,截至29日下午,该微博的转评没有超过三位数。不少网民也评论表示,看了完整的视频后对于张桂梅校长的态度更加理解。以短视频和吸引人的爆点“破圈”,必然会客观上提高引流的成功率,但这个现象也警示媒体工作者反思,短视频是否适合传播深度采访,并且应如何将受众转化回原始的作品中。

  张桂梅校长有此评论的原因之一是她帮助了很多乡村女孩获得教育,并希望她们能够获得更好的事业和人生。她的担忧确实存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所公布的统计年鉴,全国6岁及以上的未上过学的人数为56152,其中女性占比为71%,主要以农村女性为主。同时,在西部等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更加稀缺。据2016年的《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满意度调查》,有63%的学校领导认为当地师资数量比较紧缺。但是,在本次事件中,对乡村教育资源困境的关注较为缺失。

  此次事件,从起初的乡村教育资源问题逐步走到全网热议“全职太太”,其中反映了舆论对现实问题的关切,但也呼吁媒体和网民回到语境谨防断章取义,对“蹭流量”的行为提高警惕,并继续提高媒介素养。(作者:人民网新媒体智库助理研究员 赵紫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