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凤阳秦天:从扶贫“门外汉”到群众“贴心人”

2020-09-08 19:18:09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倩 王东强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现在农产品销售有没有什么困难?”“最近身体好点了吧。”“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及时和我联系。”每天,安徽凤阳90后帮扶干部秦天总是早早的来到办公室,打扫完卫生,整理完昨日工作后,便坐下与包保的贫困户打电话。现在的他和贫困户们总是有聊不完的话,贫困户对他也是赞不绝口。起初,秦天刚接手扶贫任务时也是一头雾水。因为从未有过农村工作经验,可以说他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但是秦天没有想过放弃,“撸起袖子加油干”、再难也要上成为了他扶贫的信念。

  付出真心,用真诚换真情,与贫困户搭起“一座桥”

  帮扶贫困户第一步就是要和贫困户之间进行沟通,做好交流工作。秦天包保的贫困户中有一户是聋哑人叫陈 军(化名),沟通成了最大的问题,没有沟通就没办法了解贫困户实际困难,没办法做到精准帮扶。为了有效的和贫困户交流,他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手语,下载手语应用软件、购买手语书籍、请教手语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秦天学会了基本的手语,可以和聋哑人进行简单沟通。但当他踌躇满志,兴致满怀地来到陈 军家准备了解情况的时候。发现事情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陈 军并未接受过手语教育,秦天费心学习的手语根本没法跟陈 军进行有效沟通,这让秦天犯了难。那段时间,在多次跟身边有扶贫经验的同事请教后,秦天开动脑筋:跟陈 军通过画图沟通。一面画图沟通,一面通过邻居联系陈 军在外打工的儿子,双面交流。最终,手语学习的效果虽然不大,但是也感动了陈 军的心,从此秦天与陈 军之间便搭起了一座无声的桥。

  踏出长路,用长效保长久,为贫困户织好“保障网”

  要做到精准扶贫,就要因户施策。为每一户制定好脱贫政策,并为他们做好能长久保证脱贫的路子,让贫困户有一张“保障网”。

  成玉(化名)是一个智力残障的贫困户,评残却一直成问题,秦天多方了解原因。在发现智力评残必须到市一级的医院评定后,秦天立刻联系医院,确定好了时间。不巧的是前一天下班途中秦天不慎将腰扭伤。为了不耽误成玉评残时间,秦天强忍着伤痛,凌晨4点从凤阳县城出发赶到乡镇,带成玉去市医院评残,评残结束把成玉送回家中,到家时已是下午一点,秦天这才赶到医院检查腰伤。“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一段时间,成玉终于顺利评上了残。

  评残后秦天又联系镇村为她申请了一份保洁工作。“现在成玉每月靠着自己劳动所得的800元钱,能够保障自己的生活,而她也已经从过去的沉默寡言到现在会主动和我说谢谢了,这声谢谢便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认可。”看着成玉的变化,秦天开心地说,“一切都值了。”

  做出实绩,用实干得实效,让贫困户乘上“复兴号”

  在完成“两不愁,三保障”让贫困户脱了贫的同时,秦天还想办法让贫困户享受改革的红利,乘上奔小康的“复兴号”。陈 军的儿子长期在外务工,收入勉强度日。秦天主动联系陈 军的儿子,希望他回村来发展养殖业。一开始陈 军的儿子不太愿意,在秦天的反复劝说下,陈 军的儿子才勉强答应愿意尝试。刚开始,陈 军家只愿意养两头牛试试,秦天特意请来养殖专家,对他家进行指导,从搭建简易牛棚到买牛再到为牛准备草料,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一年一变样,在他们的共努力下,第一年陈 军家就翻了样,第二年陈 军儿子又购买了两头牛,还在家圈养了猪和鸡。现在每年仅靠养牛一项,陈 军家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陈 军家也从过去的一穷二白一跃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王倩 王东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