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安县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

2019-08-05 16:22:25 来源:人民网 作者:沈泉池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銮正村第一书记田轶在牛舍里劳作

  距南宁市隆安县城22公里的大石山中,有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南圩镇銮正村。这里地少、山高、坡陡、缺水,曾经是远近闻名贫困村。然而,2016年,在南宁市住建局派驻的第一书记田轶的带领下,銮正村走出了产业脱贫致富路。

  “田书记是真干事的,他来我们这四年了,路修好了,产业搞起来了,贫困帽子也摘掉了!”銮正村村支书覃小松对田轶是赞不绝口。

  2014年2月组织上动员第一书记报名,田轶就踊跃报名,但是由于名额有限,组织上就没有批准。2016年2月,新一届第一书记报名,田轶再次踊跃报名才如愿以偿被组织选派到銮正村担任第一书记。

  为什么屡次主动报名下乡扶贫?田轶说:“我是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希望能带着贫困村的村民一起过上好日子。”

  心里装着群众,群众也就装着你。

  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开始走访群众、摸查贫困户情况,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

大路边都贴有田轶的联系方式,他也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为此,田轶在銮正村大路边和村民的门口都上一张海报,上面有他的照片、名字和电话号码,并印上“有困难,找书记”的字样。刚开始村民经常拿这句顺口溜调侃他,后来大家发现这个第一书记真能解决问题。

  内銮屯的赵东文身患重病,家里还有3个女儿上学,田轶千方百计找爱心人士资助3个孩子上学;外銮屯的黄春恩多年残疾行动不便,住在危房里,田轶找来村民帮他修建新房;内仅屯的黄爱花丈夫早亡,家庭困难,田轶就买来猪崽让她饲养增收……慢慢地村民把田轶当成了自己人,他的手机也成了“热线”,村民有困难、有问题都会拿起电话找田书记。

  銮正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贫困村。但村里党员60多名党员,如何通过抓基层党建,抓产业发展带动大家脱贫时关键。

  为此,田轶多次和老党员谈心交流,听取他们的想法和建议,他发现基层老党员有的是抗战老兵、有的是退休教师、有的是老村干,他们都很积极。

  为加强党员和村里的凝聚力,田轶时常召集村里的党员开会,把国家的扶贫政策讲解给他们听,在通过老党员传播给村民。这样一来大家对帮扶干部和村两委的扶贫工作多了一份理解,工作好做多了。

  此外,田轶先后培养了多个回乡创业青年作为致富带头人,鼓励他们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培训,并发展他们入党,其中一个还被作为后备干部培养。

  田轶还鼓励老党员带头养牛,请专家来村里指导养殖技术,先后有14名党员养牛60多头,在致富带头人和老党员的带动下,目前全村已经建起了4个集中牛舍,全村528户农户有380户从事育肥牛养殖,并注册了专业合作社。

田轶与村民一起劳动

  “去年我家靠养牛纯收入就有2万多。”村民赵世东说,今年他们家养了30头牛,春节前卖一批,赚了近4万块。

  现在銮正村已经形成了以育肥牛、养猪、养鸡为主,和种植中药材、木薯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

  田轶为銮正村制定了“12345”发展目标,“1”是一个品牌,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2”是两条腿走路,坚持种养结合,引进企业建设年出栏2400头肉猪的养殖基地,流转302亩土地搞中草药和高能大豆的种植;“3”是培养3个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4”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后盾单位、社会爱心人士、村干村民的支持,助力脱贫攻坚;“5”是全村5个自然屯实现产业全覆盖,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方向对了,銮正村变化显著。2016年初,銮正村建档贫困人口341户1277人,截至2018年底全村贫困人口降低到13户35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64%,成为南宁市56个深度贫困村里率先实现脱贫摘帽深度贫困村之一。

  “田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就是銮正村的人。”该村村委副主任李荣昌说。

  2017年9月南宁市委组织部到村里调研,村、镇两级干部强烈要求组织上把他留下来。“群众需要我,我也想留下来。”田轶说。于是,他便成为南宁市四百多个第一书记中仅有的几个留任的第一书记。

  按规定,田轶的任期将到2020年。“任期满了,我也是銮正村的人,会经常回来看大家。”每次听到田轶这样说,村民都开心的笑起来。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