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栾川:刻在百姓心头的“民心碑”

2019-08-05 08:27:05 来源:人民网 作者:龚金星 张毅力 责任编辑:杨小兑 字号:T|T

  端午节后的一天中午,正在县城开会的栾川县三川村党支部书记段新宽接到妻子一条短信,着实吓了一跳,“航安这孩子有情况,请速回。”

  来不及吃工作餐,段新宽急急忙忙往回赶,才知道是贫困户的孩子郭航安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想上学了,让他抓紧想想办法。

  当天下午,段新宽来到郭航安家,跟孩子谈心后,又赶紧找了一位大学生帮助补习功课。

  “这是我们祖孙俩一辈子的恩人,也是唯一的亲人。”郭航安的奶奶今年72岁了,说起段新宽直抹眼泪,“这是我们的好书记!他的恩情永远刻在我心里。”

  不止郭航安祖孙俩,百姓的心头里、路边的“民心碑”上、家家户户的新房子、一条条村道……都在书写着一位普通村官的故事。

  卖葱老太后半生“逆袭”

  粉墙黛瓦,红门别院。在三川村南头,这座房屋羡煞路人。

  推门进去,院子里绿意盎然,盆栽内姹紫嫣红。听到有人进来,一位小脚老太太笑呵呵地快步上前。她身材不高,但衣服整洁,花白的头发掖在耳朵后面,没有一丝凌乱。

  步入客厅,虽说没有贵重电器,但家具摆放井然有序。坐在铺着单子的沙发上,71岁的刘秀莲打开了话匣子。

  “俺这座房是五把小葱换来的,不知道你信不?”刘秀莲说起往事,历历在目。

  那是2014年5月初的一个早晨,三川镇集市上熙熙攘攘,上班路上,乡亲们不时跟段新宽亲热打着招呼。

  忽然,几把小葱塞进段新宽的怀里,送葱的老妇人正是刘秀莲,衣衫破旧,但笑容灿烂。

  “段书记,这小葱您拿回去吃吧,没啥报答您,就算是我老婆子的一点心意。”

  段新宽回忆,他确实逢年过节帮衬过老人,但老人家很困难,这几把葱不能拿。

  如此来回推了几次,段新宽拗不过老人,留下了500元钱。

  刘秀莲呆呆地站在路旁,并没有离开。

  “婶子,是不是还有啥事?”

  “想给你说点事……”

  听了老人的诉说,段新宽难过得想哭。

  刘秀莲,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丈夫去世早,儿子又意外病故,儿媳改嫁并将钱物卷走。新房没影了,她就在地基旁临时用石棉瓦搭个窝棚,带着孙子,靠门前一片荒地改造的小菜园贴补家用。

  “孙子才八岁多,如果哪一天我走了,小孙子可咋办呀?能不能给娃办个低保,如果我死了他还能活下去……”

  “婶子,我帮你把孩子养到18岁,每月再给你们600元生活费。”刘秀莲至今记得段书记的爽朗,她并不知道这位村官20年没有拿过工资、没有报过发票,舍弃了产业一心一意当村官。

  几个月后,一座独门小院竣工了,全是段新宽个人出资,村里的干部群众出工出力。100多平米,5间屋子,冰箱、电视机等新家具一应俱全。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段新宽说,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先富起来的山里人,有责任、有义务带领乡亲们翻越穷山。

  架桥、修路、建学校,不只是刘秀莲,三川村的乡亲们记得段书记的很多好:先后出资400多万元,资助17家贫困户盖新房。

  街道上多了一块“民心碑”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住在三川村老街东头的王书岳自小就在这街边长大,2003年时,他刚退休回家不久,走惯了县城中平坦、整洁的柏油路,再看看家门前的这条“水泥路”,别提心里有多愁。

  这条老街是三川村明末清初就已形成的一条集市街道,在民房的夹缝中曲曲折折,宽度不过3、4米,拥堵是家常便饭。

  了解到老街居民的心声,段新宽决定出资重修老街。得知消息后,老街两侧的居民义务出工。除了增加了排水设施、硬化主干道路面,段新宽还把路面硬化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让村民走上干净平坦的水泥路。

  昔日“陋街陈巷”如今变成了“新市阔井”,老街人决定给它命名为“民心街”,并且由大伙集资,在街东头竖起一座两米多高的“民心碑”。

  这条路,不紧密切了三川的干群关系,党支部的形象、党员的威望也重新树立起来。三川村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多,党员从2000年的7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170人,党支部从一年开一次会,到每月“三会一课”常态化。

  随着三川村扶贫工作的深度推进,段新宽渐渐地认识到:靠他个人的力量,即便倾尽家财也不能让所有三川人富起来、强起来。必须发挥党员的带动作用,一对一帮扶,扎实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让贫困户具备“造血”功能,发展产业,“授之以渔”。

  村民吴石性如今成了鹏儒客栈的老板,在村主任牛性的帮扶下,不仅摘掉“贫困帽”,还做起了家庭民宿。

  2003年,村街道中心建起了可容纳150户商户的针织集贸市场,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接着,三川村又发展起以长毛兔为代表的养殖业,以香菇为主的种植业和玉米糁、豆腐等农产品加工业,打开了山村的脱贫致富路。

  当前,三川村从事长毛兔养殖的人有10余户,规模大的有2000多只,规模小的也有500多只。一只长毛兔一年的产毛量约为1.5公斤,除去饲养成本,有300多元的纯收益。

  目前,香菇种植大棚发展到30万袋的袋料,有100余人在菇棚就业,多数是留守妇女和老人,成为农户增收的新途径。

  刘帅三兄弟的三座楼

  沿着抱犊寨景区东门向里走,沿线道路两边飘扬着红色的旗帜,白色的楼房在绿水青山里时隐时现。

  刘帅家的福源宾馆,就在核心景区山脚下,三层楼,30个房间,在旅游旺季天天爆满。

  在宾馆的西边,还有五间破旧的平房,这是他在1991年靠外出打工花了5万元建起来的房子。而这个宅子的前身是三间土胚房,是他在1980年刚从部队转业回来,为了找媳妇建的。

  三座房子,三个历史阶段,见证了刘家生活的转变,也折射了这条穷山沟的变迁。

  改变从2001年,抱犊寨景区开发开始。

  仲夏时节,地处伏牛深山的抱犊寨上游人如织。星罗棋布的明碉暗堡,林林总总的商户店铺,古朴典雅的绣楼宅院,坚固陡峭的寨门城墙,徜徉在抱犊古寨上,一如回到它曾经的繁华时期。

  当年的战火已成历史烟云,故事却藏在抱犊寨的一砖一瓦之间,还有永不熄灭的“抱犊寨精神”。开发抱犊寨景区,打造三川人民的金山银山,是段新宽的梦想。

  困难比想象的要多。抱犊寨本就以险要闻名,荒废几十年,旧址地灌木丛生,没有上山道路,更别提水和电了,想要复建谈何容易。

  如今已是抱犊寨党支部书记的杜开展,参与了景区开发的整个过程。最初的5年最为艰难,工人们白天干活,晚上住在山洞里。山上没有电,施工用电全靠柴油机,一年仅买柴油就花费五六十万元。没有水,就派人去挑水,下雨时蓄雨水,冬天化雪水。历尽艰难,但段新宽始终没有向政府求支持。

  最困难的就是往山上运物资,村民牛天亮还记得,那时一斤沙子背上山,能抵一斤白面的价钱,比人力更为“先进”的运输“设备”就是骡马,走一趟需要两个半小时,一次运输200斤,光牲口就死了十几头。

  付出终有回报。景区开发直接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就业,杜开展说,最多的时候有19个工程队同时在山上开工,直接用工达700余人,遍布卢氏县、栾川县的各个乡镇。十几年下来,景区间接培养了几十个包工头。

  先苦后甜。如今,景区入驻的500多家商户中,不仅来自三川村,还有景区附近的石窑沟村等4个村,享受着免房租、免水电费的“扶贫政策”和1万元的创业基金,成为河南省著名的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区。

  刘帅是第一批胆大的村民,花了100万元建起30个房间的家庭宾馆。

  “虽不是同村,但段书记对四邻八寸乡亲一样热情,帮我还了10万元贷款,现在我还没有还他。”刘帅说,随着景区开放,宾馆生意越来越好,老五家建起40间客房的八方客栈,老三家开设了松香客栈。

  目前,在抱犊寨景区方圆两公里,家家有宾馆,户户有饭店,人人当老板,打工村民纷纷回流,别墅新房鳞次栉比,原本沉寂的乡村活起来了。

  “当年走出大山,是为了寻找致富路,再回大山,是为报答养育恩。我是大山的儿子,当了20年的村书记还不够,带领乡亲们一起翻越穷山走向振兴,才是我的最终梦想。”说起曾经获得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十大孝贤、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段新宽坦言盛名之下压力更大,也激励着他更加努力地为民服务。

  袅袅炊烟,鸡犬相鸣,和谐幸福美丽的三川村,正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前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